原文:(建议只看原文,有不明白地方再查后面的白话文,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筋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筋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白话文(黄智海):
怎么叫做大善小善呢?从前有一个人,叫做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支筷子那样小罢了。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秤秤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反而比较轻,而像一支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比较重。卫仲达就问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了这么多的过失罪恶呢?
主审官说: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那就是犯过。
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说: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讲过,但是皇帝不听,还是动工了,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
主审官说:皇帝虽然没有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目的是要使千万百姓免去劳役;倘使皇帝听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一起学古文】之 了凡四训 25
所有跟帖:
•
谢谢~
-邓小娴-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06:25:06
•
谢小茶。母亲节快乐!
-.川晔-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06:36:36
•
了凡的用意也许是好的,问题在于讲的各种花边故事总是像自己亲见一样。
-苗盼盼-
♂
(615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06:49:39
•
小孩子喜欢看自己能看懂的
-米可-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09:32:42
•
不同意,史记不是文学作品。这是历史书,它的叙述方式采取了非学术性叙述方式,
-moderation-
♀
(57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15:57:23
•
自省也很重要,不过也不要受束缚
-米可-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09:14:28
•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这也算!怪不得地狱不空,太严厉的思想控制了
-CRUSH-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10:23:31
•
真好。几时讲庄子,俺也来听。:)
-碧海蓝天~-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10:48:39
•
中国伦理中没有绝对的善恶标准,但仍有裁决,一笔糊涂账
-沙丁-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11:15:20
•
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善恶。就像前几天那篇正反说的,你之善却成就了人之恶,你心恶行反促正义。
-CRUSH-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19:29:23
•
今天来听课的人多了。普通百姓善小恶也大不到哪里去。
-hutu45678-
♀
(0 bytes)
()
05/10/2015 postreply
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