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闻名的三角地,就是食堂与宿舍之间的一小片空地。立了几个铁的布告栏,学校里有什么讲座,放什么电影,开什么舞会,就在上面贴个告示。在六四以前,也没任何审批规定。谁都可以在上面贴个寻物启示或者毕业甩卖,有点象早期的互联网。这样自由廉价的出版平台,自然是年轻学子发泄精力卖弄聪明的好地方。比如每到愚人节,必要比着玩出点花样。我们军训回去那年,有人玩到我们班头上,贴出了某楼某房高价收购旧解放鞋的告示。刚军训回去的同学,正愁无处处理那双不透气闷脚的臭鞋,不管男生女生,一致兴高采烈的把鞋送过去。那屋的同学费尽力气解释之余,总算想出一招,在原广告下加上六个大字“军鞋收购满额”,才算逃过此劫。又有一次,红高粱电影正火,有人贴出了”张艺谋巩俐联袂讲座”的消息,我们匆匆去大讲堂占座,男帮女占,女帮女占,打信号小吵架热切非凡,可是时间已过不见动静,方想起又是愚人节了。
当年大讲堂倒是经常有名人讲座,或者敏感问题讨论。在北大几年,我以为那大概是我最大的得益。中央乐团的指挥家李德伦先生来过。李先生当时刚满七十,真正是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满头银丝大家气派。不笑的时候透着威严,笑起来共鸣极好,让人马上觉得亲近。跟隔壁的清华哥哥不同,北大学子历来颠三倒四不尊权威。谁来讲座都要求先露两手。听说李连杰去讲慈善也被逼得打了一路功夫,倒象卖艺挣钱的。也真是无知者无畏,没有乐团,大家就要求李先生对着录音机比划一段。李老师海量,没对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孩子生气,跟我们解释说这指挥是别人听我的,我不能听别人的,所以没法对着录音比划。又放交响乐里比较流行的,大家觉得好听。但是好听的不能全堆在一起听,所以有结构,有主题,有展开等等。那个年代大家学琴的很少,对音乐的了解基本限于流行曲。李先生当年到各大学去普及交响乐,实是善莫大焉。
经济地理这门课,据说今天在北大已不开了。这个领域的泰斗是已逝的陆卓明先生。我有幸当了他最后的几届学生。毕业后有一次到广州外贸学院培训,系主任听说我听过陆先生的课,眼前一亮,当场把我拉上讲台让我谈感想。这下害苦了我,不要说我不太记得几年前老师的观点,就算记得的也都是不太好明面上说的。因为陆先生的风格,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潜心研究,说大实话。陆先生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陆志韦先生是北大前身燕京大学的校长,留美博士,心理学汉语学的专家。日占期间坐过日本人的牢。解放时蒋介石请他走他拒绝了,所以后面也坐了共产党的牢。陆卓明先生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成为大家,风格骨气也秉承其父。那时陆先生六十多岁,瘦瘦的,有点驼背。穿着深蓝的中山装,袖子上老是有粉笔灰。推着个破自行车,后架子上夹着他自己手绘的地图。到了课室他就把地图挂起来开始跟我们聊天。指东打西,行云流水,漫谈天下为了争资源怎么吵架打架,这里加航道那里设限产,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大家也玩得上瘾,以国事天下事为家事般气势如虹地设计经济特区。先生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自己的想法。还记得他跟我们说起三峡大坝。说北大去了两位老师,开会第一天讨论都是持反对的观点。第二天记者来采访,问老师们对这事怎么看,老师采用中国人的讲法,先说这件事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后面列了一堆反对理由。结果上报,这事成了北大教授盛赞三峡大坝。所有”但是”以后的话全被删掉了。
陆先生爱好广泛,尤其酷爱音乐。年轻时在北大乐团是钢琴手。陆家在文革中遭受大难,老校长去世前颇为凄惨,陆先生几乎没怎么提过。唯一提过的不满,就是他从中学起就开始搜集的二千多张唱片被红卫兵砸掉了。他说也好,后来就改搜集占地少的磁带了。自己喜欢不够,陆先生特别鼓励我们欣赏音乐。他当时有一台双卡录音机,只要我们有要求,就为我们转录交响乐。先生录好磁带,会用特别漂亮的英文小楷写好曲名,乐团名,指挥名。连我这个愚钝的人都得了好几盘。真不知他花了多少时间功夫。有一次与先生谈起,他教我比较同一乐曲由不同指挥演绎的不同版本。比如最有名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三十来分钟的曲子,不同的指挥家可以有28分钟到36分钟的不同演绎。前后的差别竟有四分之一曲长。那么感情的表达就非常不同了。就算是哀乐,以快节奏演出一下就从悲戚变成了欢快。再加上强弱长短音各种乐器等等的控制,一首曲子的效果在不同指挥手里可以有巨大的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指挥手里,由于所处情境感觉的不同,都有不同的演绎。可以说,指挥是乐团的灵魂,我们听到的音乐,是指挥心里的音乐。
其实,比较不同指挥家还不能真正感受指挥的作用。在离开校园很久以后,偶然的一个机会,让我感觉到了指挥的神奇。同学的夫人苏严惠教授是华南师大合唱团的首席指挥。我因此听到一些合唱团没有指挥的和由她指挥的演绎,效果真有云泥之别。合唱以人声代替乐器。人声的强弱长短呼吸咬字是歌者表达感情的手段。合唱团里不乏对音乐理解好的歌者,但是很多人一起唱的时候,由于理解有区别,对歌曲的强弱推进处理互相干扰,剩下的就是平均值,听起来也就剩一个字,平。而苏指挥一出手,就像点石成金,同一群歌手,马上起伏有了,强弱有了,感情有了。歌曲的故事因此有了意境。仿佛又听见李先生陆先生当年的话,那个拿着小棒的人,是背负着音乐的人。一切行动听指挥,是永恒的主题呢。
一切行动听指挥-关于指挥的一些随想
所有跟帖:
•
有趣的往事,不懂古典音乐,欢迎继续。
-白瑞德-
♂
(0 bytes)
()
03/19/2015 postreply
20:13:04
•
欢迎又一位北大同学进驻70!
-罗曼-
♂
(18 bytes)
()
03/19/2015 postreply
20:31:54
•
谢谢。也许有同学也听过李老的讲座,就贴在这里怀念一下。
-Fay大道-
♀
(0 bytes)
()
03/19/2015 postreply
23:48:04
•
这么一大段写得还挺好。
-hutu45678-
♀
(0 bytes)
()
03/19/2015 postreply
22:35:18
•
似曾相识燕归来。
-hutu45678-
♀
(0 bytes)
()
03/20/2015 postreply
07:04:09
•
那时候的先生特别让人敬佩
-米可-
♀
(0 bytes)
()
03/20/2015 postreply
10:21:03
•
回忆真是美好
-师太明年三十八-
♀
(0 bytes)
()
03/20/2015 postreply
11: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