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她节省不如说吝啬更恰当,每个月我爸会给我们丰厚的生活费,但她从来不花,除了买家里的必需品和日常最最基本的开销剩下的她都存起来,她的银行是一块手绢. 爸爸每个月给200块钱的时候,她一年能存1700块钱,可想而知我们平时的开销. 我爸总是很慷慨的把钱借给朋友,送给亲戚,然后跑来问奶奶借钱,回家和老婆交差,因为他知道,他借出去的钱,其实根本就是要不回来的. 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和那些人交往重复它们无聊的游戏.
奶奶每次拿钱给他都气得手抖,但架不住爸爸麂皮酸脸催促,她是惯孩子的,即使她也知道她儿子的钱根本就打了水漂,还是愿意拿出来让儿子开心,(可不可以理解为我爸的快乐建立在我和奶奶的痛苦之上?)
他拿走了钱,我们的日子还要过,经常还以没开支的理由拒付给我们生活费,那我们的就要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姑姑经常偷偷的把家里的东西拿来,也给一些零用钱,谁也没有把孩子算进消费的清单里,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每天上学,放学,不一样的是,别的孩子放学了去玩儿,写作业,我要干活和拣煤核.我有一个小耙子,每天带着它和几个奶奶去固定的地方拣,运气好的话我和奶奶会每个人拣一袋子,并且是干干的那种,又多又轻.我们一路有说有笑回家,如果遇到别的奶奶先去了,我们2个人扒好久也不如平时的一半多,通常奶奶的情绪会受影响,我也会比平时乖,没有交流,回家洗手之后,我写作业,她做饭.
积累了3季的煤核,冬天正式闪亮登场了,它比煤易燃,持久.点炉子也有讲究,先是明子(用松树作的)然后是木条,之后是煤核,最后是煤. 这样你家一天都会暖呼呼的,80年代的哈尔滨,楼还不是很多,风显得格外的硬,每次出门,脸都像被刀刮一样的疼.能有这么温暖的小屋,多么幸福!很多双职工的孩子很羡慕我,因为我回家有暖暖的炕和热呼呼的饭菜,他们就是一个冷屋子.
其实最大的优势是,我没有父母争吵,从小到奶奶去世都生活的很平静,可以说父母双全,但享受的是单亲待遇.每次,听到邻居爸爸妈妈激烈的争吵和歇斯底里的砸东西,厮打,追逐,我都庆幸奶奶孤独求败.见识了她和另外一个奶奶徒手搏击,几个回合那个奶奶就被她按在地下之后,我就坚信,如果我爷爷还在恐怕下场比对门的叔叔惨.至少没有那么多咒骂作铺垫,直接进入主题,也不用摔东西,奶奶节俭的性格会忽略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