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的原文出处错漏不少,补正的原文如下:
《养正遗规序》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教术之端,自闾巷始。人材之成,自儿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于是乎在?故蒙以养正,是为圣功,义至深矣。余每见当世所称材子弟,大都夸记诵,诩词章,而德行根本之地,鲜过而问焉。夫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繄岂泉之咎哉。汨泥扬波,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弘谋公余考昔贤养正遗规,择其简要可通行者,釐为二卷,篇帙无多,本末略备,用以流布乡塾。俾父兄师长,以是教其子弟,毋轻小节,毋骛速成,循循规矩。虽蒙养之事,而凡所以笃伦理。砥躬行。兴道艺者,悉已引其端,由是以之于大学之涂,庶几源洁流清,于世教不无少助乎?钦惟圣天子昌明理学,文治日新,备员圻辅,分路扬鑣,循行風俗,与有人材之责焉。故敢勉竭愚忱,具训蒙士,为郡邑先。其或以是为迂为固为琐屑而憗置焉,余心滋戚矣。
乾隆四年三月既望桂林陈弘谋题于津门官舍
《白话文译文》
天下有好的教育方法,才会有真正的人才。教法的起点要从乡里街巷开始,人才的培养,则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易经》蒙卦的卦象为山下流出泉水(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坎,坎为水),君子效法蒙卦的精神,要在日常生活中以切切实实的行动来养育其德,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在童蒙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这 是圣人的功业,意义是极其深远的!我常见到现在那些所谓才子的孩子,不过是以会背诵一些经史典章、做些诗词文章自诩,却在道德品行这些根本的方面,很少过 问。山泉原本是清澈的,流出山以后就污浊了,难道只是山泉的过错吗?一个人随波逐流,染上世俗的习气,首先是父亲和兄长教育的失职,再就是孩子草率不恭谨 造成的。于是我在公务之余,推究古圣先贤给孩子启蒙养正的规范和方法,并从中选出了简明扼要、便于普遍施行的内容,整理成两卷,篇幅虽然不算多,但也大致 上本末完备。目的是想要流通到各地的乡校,使家长和老师们可以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不要轻视细枝末节,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严格遵循古人总结出来的教育 方法。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孩童蒙以养正的事情,但是一个人应该如何落实道德伦理,躬行圣贤教诲,增强道德学问,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如果像这样让一个人从小就 能够把这些落实,将来等到读“大学”之时,自然因源洁而流清,对现在的教育难道不也是有所帮助的吗?当今的皇上亲自提倡要昌明理学,天下道德教化日日增 新,在京都培养的大批教师,让他们分别下到地方,用正确的教育去影响社会和百姓,负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我虽然愚钝,但愿也能够尽自己的一点微忱,准 备培训启蒙老师,在这方面为各地方带个头。有的人认为这是迂腐的、过时的、琐屑的,故而不屑一顾,我为此感到心痛啊
这个译文版本来源自网络搜索,译得很一般,大意在而已。
《养正遗规》乃国学精华之五遗规之一,其中的《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都应该是儿时必读的训诫。本篇为该书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