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国都会有一两次陪妈妈逛超市还有菜市场。 某天我和二姐还有老妈坐公共汽车去市里一个类似批发市场的集贸中心采购。随身带着一个很烂的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今天翻出来馋馋大家。
坚果,豆类还有粮食摊。 物质极大的丰富了。
当街一只很大的死老鼠,惹得一个拖拉着鼻涕的四五岁小孩驻足侧头凝视, 来来往往提着五眼六色薄薄朔料袋的行人却没有一个大惊小怪的,从容绕过死鼠,停留在下一个摊贩。 我拍着拍着照片 ,终于败倒在脚底下无处不在的各式台阶中的一个,形象很不雅的摔倒在地。还好,并没有扭伤。
姐姐给我挑选着干百合,红莲子,我忍不住从敞着口的大包中捡起一颗一颗的葡萄干,没完没了的品尝起来。直到自己也不好意思的说,尝得太多了,又不会买。没想到年轻好看的女摊主却说,起撒起撒,我自己还不是起。顿时觉得这摊贩的确比那超市里的精包装来的实惠亲民。硕鼠又如何。
下面这几袋貌似老公喜欢的豆制品。 我隐隐担心是地沟油炸制而成,放过。后来去了老公家乡,他爹愣是买了一蛇皮袋让我带回来疼他儿子。我只带了十分之一,老人家颇落寞。
冰糖。 让我想起成语大快朵颐------大块朵颐。
辣子! 还有各式包装的调味品,所谓貌似水货。 电视里那两天铺天盖地批判肯德基采用的速成鸡。 正宗水货哪里分得清!
逛过干货摊,过马路去对面江边码头处买新鲜鱼肉。
老爸老妈仗着自己的三分自留地,都市里享受着地道的有机蔬菜,只需要买些特殊品种。特别是当我这个吃货回了家。比如说
各种豆制品
霉黄豆-- 我知道马来西亚有种类似的东西,还准备尝试做一下呢。看来祖宗还是在中国。
老爸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讲的就是藕。今年回国第一顿饭吃的就是我闺蜜在家煨的莲藕排骨汤。回家在我的要求下,也喝了很多顿莲藕排骨汤。姐夫看我如此热爱藕,说把莲藕种植引进到国外,由此还引发出一场关于采藕的讨论。 爸爸谈到采藕人的辛苦, 冬天泡在烂泥里,采500斤藕,挣200元钱。姐夫说到还有一种机械水力采藕法。
小时侯爱吃的荸荠。 有一天晚上出门,冷风中,路边零散几个中年妇女,半坐半蹲在搭在两个竹筐之间的扁担上,面前白白的一堆,是她们用刨子刨去了皮的荸荠。这个小生意, 用削皮的手工,挣一点差价。
戴着手套剥豌豆的女人。等候顾客的同时,手不闲着。 带壳豌豆三元一斤,剥了皮就是九块。
糍粑和高粱粑。 记得刚到北京读书时,每年冬天回老家过寒假,都会吃上两个姐夫从他们老家带来的自家做的糯米糍粑。如今随处可以买到,号称是绝对不搀杂粘米的,可惜我胆量小了许多,已经不敢放肆沾着白糖吃个饱了。
带着漂亮花纹的豆腐。 切着卖。和超市里买的盒装豆腐比, 豆香浓郁很多。
芋头-- 看上了这种篮子。 几天后上老公的老家买了一个。他们那里的竹制品品质做工都是一流。每次回国都带几样,自己家七八个竹筐竹篮竹簸箕,也送给过朋友几个。
五花肉。 等我照完照片,把手机拿给凑在旁边好奇的卖肉女人看, 她说,照出来是蛮好看的呢。
猪板油---- 小时侯,妈妈买回来煎熬成猪油,剩下的猪油渣趁热撒上一点点盐,浓香微咸,我大姐特别爱吃。她一直是我家身材最好的一个。
我小的时侯,我爸在长江里能捞到的鱼,好像是叫黄古丁子。如今养殖广泛,据说是席上佳品。
清理鱼的女人。 很麻利的在鱼鳞飞溅后,清肠去肚,斩头去尾, 一条鱼挣一元钱。 我家老妈为了省一元钱,也为了把鱼内脏带回来给我爹沤制农家肥,坚决拿着整鱼回了家。我服了她!
逛了两个小时, 我们三个女人心满意足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鱼离开了菜市场。 回家途中,经过几家土特产品店,我看中了一个用来捞小鱼小虾的鱼网。毫不犹豫买下带回来了。 等春暖花开的时候,要在家门口的小河钓钓小龙虾。
吃货回个家,不容易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