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博弈了没有 1
写文的起因:
非常感谢应大侠的博弈学普及文章,本来对博弈学兴趣缺缺,主要感觉它对我来说太高深,很难理解。看完应大侠的文,才突然感到,其实博弈学也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那么学院。它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每一次抉择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挥着作用。而我们很可能本能地,或者通过后天的经验学习运用了博弈学的方法而不自知。
博弈学虽然被引入了大量的数学元素,并且在经济学界大行其道,究其实质还是一种很朴素的方法论。而实际上,博弈论中有一个分支被称为非数理博弈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C.谢林。谢林关于博弈论的著作,只有在早年的时候用到—些公式和图表,在后来的绝大部分论著中都不用数学。他于1960年出版的《冲突的战略》一书中没有数学符号、没有希腊字母,但该书被公认为博弈论的经典之作、对博弈论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的首选读物。与其他博弈论学者以论文为主不同的是,谢林教授的写作以语言描述为主,很少采用令一般读者望而生畏的数学形式推导。他在使博弈论变得容易理解方面花了大量的心思,一改博弈论公理化论述的传统,而是从案例和故事出发,把博弈论介绍给经济学学子和其他领域的人们,并首创了以表格形式表达的博弈收益矩阵,这使得象我们这样对数字,公式有本能抗拒的普通人有了了解博弈学的自信。
再则,中国人实在是天生学习和贯彻博弈论的好材料。博弈论的本质渗透在中国人几千年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文化里。所以,当我们面对浅显易懂的博弈学著作时,很快就有似曾相识地感觉。原来,老祖宗的教诲里,博弈学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在中国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什么厚黑学,攻心术之类都包含有博弈学原理。
再有,博弈学里假设对手或者说参与者,竞争者都是理性的。这个基本假设中理性的某些成分,其实颇有点儿象中国儒学里所倡导的传统道德观念,只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较之理性更加完美一些,所以就不象理性那么切实。但如果所有的人都遵从这些道德,博弈学的应用范围可能就会更广一些,结果会更精确一些,而且在各类博弈问题中出现的特例就会更少一些,这个世界可能会更简单一些。
这让我想起了梁漱溟先生说过的:未来的世界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个颇让人兴奋又不太敢置信的预言来了。是不是人类终于有一天能够认识到,大家都遵循同一种道德准则,才能够将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呢?是不是有一种法制可以将人类违背道德准则的危险率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人与人,国与国,社会与社会之间由于长期的重复博弈而产生一种值得依赖的诚信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一天似乎还是可以被期待的。
因为对博弈有了兴趣,所以就扩展阅读了一下。此文只能算是读书笔记或者摘要,加入了我自己对博弈的一些粗浅的理解或者说曲解,因为我实在是博弈学的门外汉,所以还请各位大拿们海涵我不可避免出现的幼稚和错误,多加指正。再次感谢应大侠带我们走进了博弈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为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应大侠的博弈文链接:
诺贝尔奖,小三和苪 http://bbs.wenxuecity.com/origin/747167.html
传统道德是博弈的定理 http://bbs.wenxuecity.com/origin/74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