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好学吗?
好学。“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代参加了乡试的,就是秀才,充其量就是参加过中考吧。能看到我这文章的,少说也是经过高考的。硕啊、博的也有的是,故而学中医都能学得会。
二、中医容易学吗?
不容易。因为中医是上古天文学发展而来的,走的是模糊取值的方法。我们打小就学1+1=2,这一类精确取值方法的,而且也习惯了这种取值方法和学习思维。
但也容易,因为我们看人一眼,马上就能说出那人漂亮不。我们一定不用去拿个尺子去量她的鼻子有多长、眼睛有多大,我们没有这些精确数,依然不会影响我们去评定这人是不是美女。
同理,我们不用仪器、不用精确数,一样能找出病人与常人的异同点,一样能找出病人与病人之间的异同点,从而用已知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这种模糊思维,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只是重新训练它而已。我们中国人平时就习惯着模糊思维,差不多、还行、过得去等模糊话语,就常在我们嘴里叨唠着,所以我们学中医,就有着先天的优势。
三、中医要背太多的书?
不用。现在都有IPAD了,古代人带个一套书,得牵头牛驮好几十卷,自然要背书。我们现在带个小IPAD,几十万本书,几百万个方子就这么随身走了。不用背,看多了,很多常用的自然就会了。
比如,学英语单词,大家都说要背,不背会忘掉。有谁天天背“EXCUSE ME”的?是不是每天张口就说出来了?
常用的会天天说,自然不用背。天天泡在中医书里,中医大多数理论就在脑子里了,就这么简单。
四、中医要悟性?
比如很多大师的儿子,中医水平就不咋地。很正常,一个大师忙,没时间教孩子,一个是孩子到了该学的年纪,又是叛逆期,压根就瞧不起自己爸是大师。
学中医的悟性,是中国人就有。要么学科学,学到能用数学模型解释事物,那样就可以用数学建模来学中医。要么就放弃那种高数都没读的人,才抱着不放的死观念,一定要有公式、一定要有标准,否则就不科学那种呆板想法。
中医这几年自学成才的,多数是工科出来的。
其实这也是常见理工科的,笑学医的只会背个死书的原因所在。就是现在很多学医的,连事物是模糊性的根本都不明白,什么都得要有个标准。
------------
五. 想自学成才吗?
不要开始找本容易的书,或是简单的书。这样的书,多数都是严重的理论偏差。拿一本经典或是后世名医全书专攻,是多数成名者的路径。
比如,有个叫许秀兰的女中医,她从中医学院毕业后,就只攻《傅青主女科》这一本书,她吃透了这本书后,成了河北临床水平最高的中医之一,在她所在的医院,中医科她成领头人。她所在医院,难病、重病专家会诊,不少她一个。
再比如,麻瑞亭老先生,只读一本书,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一辈子只用一个方剂“下气汤”化裁,就成名医。
还有北京薛振声,也只学吴鞠通一人的理论,历十年创“全息汤”,用此汤化裁治万病,一样成了京城名医。
找一个中医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潜心钻研,都能成为享誉一方的圣手。而学综合性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现代中医大学的教科书,都不可能成才,原因就是没深入领会一个流派的核心理论。而真正明白一个核心理论后,其它的各方各派的理论,也全盘明了了。
-----------
六. 郎中自己的心得体会
入门用徐灵胎的《杂病源》。书不厚,文字也不晦涩。他自己就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不太怎么涉及脉法。
脉法,虽为四诊之未,但在杂证和危症上,有定乾坤的作用。而脉法的东西太过于意会,很难言传,故而自学成才者,少有脉法精的。
这里可以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04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