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像吃饭--每个人口味不一样。
因此,再好的歌手、歌唱家,也不可能获得全体听众、观众的喜爱。
70年代初,日本一套连环画,发行了830万本,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自然轰动,香港转播,也十分流行。人物、故事非常简单:江湖一个武士高手,妻子被人暗杀了,可是不见杀手,官府怀疑他,杀手还要暗杀他,于是,他推着小木车里五岁的孩子,亡命天涯,追寻仇人。。。
主题曲,唱出了苍凉、悲愤、豪迈还带些孤独慈父的温柔。。。是一把充满成熟、深沉、威武雄性魅力的男子低歌喉--这歌声,像电视剧一样,风靡了不少歌迷--尤其是女性歌迷。
《中国好声音》150名选手中,好像没有一个较成熟的男人,更没有男低音的歌喉。无怪有人在此说---一味追求高音--而已。虽说还不至于如此,不过,明显地可以看到,高音越高,评委越兴奋,观众也越受落--国内电视剧我看得少--不过,所有的主题曲--低音、中音歌手,还是很少(不是学院派那类----敬请网友介绍!)。
除了国人普遍的欣赏习惯之外,可能与国人、身材、体质有关。至今为止,在国际上出名的中国男低音,我此时能叫出一个:斯仪桂---30年前听的时候,他已经因年高,跟不上起门音乐了(他属学院派)。。。
高音唱得好,当然好听,绕梁不去,容易激起人的共鸣。可是低音--可能难度更大, 更稀有,往往给人印象更深刻,余韵更持久,回味也更甘厚。。。
近些年因高音出名的女歌手如韩红,还算不错--可是,比起男歌手阿宝--她的高音还是欠缺了点阿宝的能穿透心扉和灵魂的能量--除了技巧和本身的条件之外---阿宝真实的农村生活基础显得他在台上更扎实、音色更真诚、更能打动我的心--即使他的歌词很“土”、甚至很“红”---但是因为他的“真”---无损他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AQHVrPjTrE&feature=related)
---(阿宝的《青藏高原》)
然而,为了市场的需要,也许为了现场的友谊气氛,他在日本、美国演唱过高音难度非常大的英文歌曲
--虽然掌声不少,我却觉得有点格格不入。。。
因此,我能够理解某些国人对选手唱爵士有点排斥的心理。毕竟,一个人的专业歌唱,与真实的生活,还是非常关切的吧?
你相信山沟的孩子能跳出芭蕾王子的贵族风范吗?。。。
《中国好声音》虽然是强调只要歌喉好,不计较其他如相貌、体型、甚至个人经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是宣传手法之一罢了。
因为,这不是选幕后演唱者---人们抱着收音机可以满足半天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那个风靡日本女歌迷的电视剧《带子雄狼》主题曲的原唱歌手上了电视节目之后--几乎全国女歌迷都不愿意相信他、不愿意接受他,因为他不但不帅,还属难看型,不但属难看型,还人到中年。。。
所以,《中国好声音》没有中年歌手,不用奇怪。
如今网络时代,还有耐心等么?歌手刚出镜,没等决赛,人肉搜查像雨后春笋---东冒一条西冒一条--条条尖尖的、毛毛的---这哪像选“中国好声音”--简直是选"中国好公民”了。。。
其实,只要不是隐瞒犯罪纪录,为了市场、为了形象,为了宣传,为了演出---作为免费的听众、观众,对于歌手不太过份的宣传和包装就没必要过分挑剔了。如果你要欣赏邻家的女孩和男孩--尽管欣赏去。如果你觉得你认识的那个人出了名变得不像原来的她和他了--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昨日之我不可留”--何况在舞台上?
如果她和他真的“欺骗了”你--那也是暂时的--不久,她和他自己,迟早会付出代价--这代价有多大--别去为他们操心了---咱们,就好好享受免费的歌唱娱乐新节目吧----不想给自己添烦恼----就别当自己是专家---因为你可能是音乐、歌唱专家--但你不可能同时是移植娱乐电视、商业广告、市场经济、音乐制作、心理辅导、艺术指导、服装设计、形象设计、艺员经纪。。。的专家。
我不是任何专家,我觉得每个人都唱得很不错、每个人都有所欠缺;我对导师们专业的点评未必全部赞同,但是他们对新人的真诚善意和博大厚爱都值得激赏。
我不担心激烈竞争后哪一位出线,因为我相信,不管是谁,一定是代表了“中国好声音、好摸样、好身段、好表演、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