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们久违鸟,俺告罪先,坑晾滴太久鸟,挥锹填坑。。。
黎元洪的继任者是冯国璋,这位大家都知道是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拟定从他开始的十代家谱辈分是“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话倒是很有远见。冯巩按家谱应该是禁字辈,不过在那年头军阀都定为反面人物,也就不按祖宗定的规矩取名了。
和大多数北洋军阀一样,冯国璋也发迹于袁世凯的北洋军,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合称“北洋三杰”,王为三杰之龙,段为虎,冯为狗。这三人是袁世凯初到小站练兵时,建立了一个“新建陆军督练处”,需要军事人才,于是袁世凯的亲家,时任北洋武备学堂总办的荫昌推荐了四名比较优秀的毕业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梁华殿,其中的梁华殿到袁世凯手下不久却意外掉到河里淹死了,后来出名就只有前三人,本来可能应该有北洋四杰,命运出了一点偶然,抹掉了一杰。
冯国璋家里是地主,老家是个非常有文化的村子,名叫“诗经村”,为啥叫这名字呢,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诗经》一度失传,到了汉朝官方召集老儒生口述佚书,讲诗经的有四家,分别是齐、鲁、韩、毛,后来齐鲁韩三家都没人继承,唯独毛诗流传最广,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这一家的版本。讲毛诗的老先生叫毛亨,毛亨的侄儿叫毛苌,据说毛苌曾在此地讲诗经,所以就取了这么个村名。
冯家家谱上记着老祖宗是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反正也没处验DNA去,基本上每本家谱的头代祖宗都是千八百年前的大人物。冯国璋的爷爷叫冯丕振,是太学生,村里的土地大多数都是冯家的。冯国璋的老爹叫冯春棠,是个不务正业的富二代,冯国璋小时候家境已经败落。他还有三个哥哥,依次是佩璋、蕴璋、琥璋,冯家四兄弟从小都在书院念书,打算考科举功名。冯国璋在当地毛公书院念书,在此名列前茅,书院有个老师吴震见冯国璋人不错,把妹妹吴凤许配给了冯国璋。因为家贫,冯国璋在23岁时不得不从保定莲池书院辍学,投奔淮军当兵吃饭,后来到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军事。
冯国璋和袁世凯家说起来也算有亲戚。冯国璋的元配吴氏夫人早在清亡以前就去世,袁世凯打算称帝前夕,看出冯国璋不大支持,就想拉拢拉拢。袁府有个专门给女眷教习文化的家庭教师叫周砥,是晚清淮军将领周盛传的孙女,这个周盛传也不是外人,他的长子周家驹娶的是四川彭水知县吴毓芳的长女。吴毓芳另一个女儿嫁给安徽肥西唐理璆,肥西唐氏是个大家族,唐理璆的爷爷叫唐家颂,唐家颂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唐殿魁,一个叫唐定奎,都是淮军名将,唐殿魁在湖北安陆和捻军作战的尹隆河战役中阵亡。唐殿魁有个儿子叫唐治尧,袭其父官爵。唐治尧有一女婿名叫李国澄,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三子李经叙的长子。周盛传还有一门“大逆不道”的亲戚,周的元配夫人姓袁,袁氏夫人有个二哥叫袁宏谟,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麾下大将。周盛传是袁宏谟的妹夫,袁宏谟是周盛传的大舅哥,但郎舅二人各为其主,在浙江大战一场,翻脸绝情。后来太平天国失败,袁宏谟出家为僧。现在合肥有名刹西庐寺,据说是袁宏谟化缘重修的,他晚年在此住持。
扯远了,周砥老师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眼光不可能低,又接受新教育新思想,追求自由婚姻,袁大总统虽然忙于军政,但对家庭教师的婚姻大事挺关心,介绍过几个北洋军的大佬,但周老师不肯嫁过去做小,一直没说成。一来二去已经是奔四的人了还是孑然一身,是个钻石级的剩女。周老师当剩女是有渊源的,她在北洋女子公学师范科上学时,学校总教习叫吕碧城,这位吕老师是个国宝级的剩女,吕碧城生于安徽旌德官宦之家,其父吕凤岐做过山西学政,家里有三万多卷藏书,吕碧城从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华横溢。但吕凤岐去世较早,家产被族人侵占,从小和同乡大族汪家定的一门亲也被对方退了。吕碧城只好和母亲一起到塘沽投奔做官的舅舅严朗轩。吕碧城在塘沽念了几年书,后来在天津认识了《大公报》的创办人英华(字敛之),英敛之非常欣赏吕碧城的才气,聘请她为《大公报》编辑。英敛之是满洲贵族,夫人淑仲是清皇室宗亲。英敛之有个儿子叫英千里,12岁留学剑桥,钱钟书曾说他们两人是当年国内英文讲得最好的两个。英千里有个儿子叫英若诚,做过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有个儿子是演员英达,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主创者之一。
英敛之得到袁世凯的支持,在天津创建北洋女子公学,聘请吕碧城任总教习。除了周砥,同届学生还有邓颖超。民国后该校改名叫天津女子师范学校。英敛之还是辅仁大学的创建者之一,创建之初叫辅仁社。启功曾就读和执教于辅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