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转来的几个学外语的咆哮体帖子,不免想起中文中以音喻义的事情来。典型的就是歇后语,例如:
火烧旗杆------------长叹(炭)
王八肚里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盐店里谈天----------闲(咸)得没事做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么人(仁)都有
孕妇走独木桥--------铤(挺)而走险
你说,老外要是学这些中文,他怎么去理解呀。
还有一些文雅的,比如网友们玩这个就很厉害,很多ID都很有学问,什么钱烈宪、勃事后,真真假假搞得人头都大。就是某些比较低调的人物“林笑”,我们也不能放过,意思就是“狞笑”(请用南方口音读)。
俺挺喜欢“郎”“狼”二字的音喻,一方面两个字都很凶猛,另一方面“野郎”和“野狼”还真是很一样的境地。先看俗的:
舞女在村口娇呼 --- 野郎君
劝君少吃一碗饭 --- 郎要减肥
冲冠一怒为红帽 --- 郎在咆哮
再看雅的。举两个例子看古人在诗词中怎么用的吧,两首都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
第一首就是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etc.
看看这郎来郎去和狼来狼去多么浑然一体!
还有一首也是大家的作品,那就是韦庄的清平乐:
清平乐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
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
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靠,这一句“扫即郎去归迟”多让人口水如海,多让人心热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