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孤立的女孩子很感激茵的支持,不过也不安地觉得自己连累了茵,不断地跟茵说不要理她,茵不在乎,怎么可能在这种关键的时刻弃人于不顾。那个时候上学要走一站地,一般都是要好的小朋友早上约了,谁早准备好就去另一家的楼下喊一嗓子,然后几个结伴一起上学。因为茵住的是一个挺大的院子,同年纪的小朋友就有二十几个,而且基本大家都在同一个小学,是院里的少年之家安排的。其实他们这个院子是属于国家机械部下放到地方的一个设计院,现在是叫设计研究院,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从首都北京搬到地方,一个省的省会城市的这样的一个机构。那时候不象现在这样可以双向选择,全都是服从国家分配,所以行动统一,大家一起搬了过来,自成了一个体系。里面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从清华毕业的,里面藏龙卧虎,茵的同学中她知道的至少就有三对父母都是清华的同学。虽然生活在地方,但是语言都是标准普通话,茵当时也不会说地方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多数的户口还在北京,当初搬的时候不太多的人舍得把户口迁过来,所以上学也是一个需要组织去协调的问题,就统一安排了一个肯接收的学校,当然他们也是有优势的,去哪个学校,那个学校的成绩肯定提高。他们这一帮特殊的同学就在当地的同学眼中大概算洋气的了,他们一般也是自己成群。其实到现在都还能记得她们的名字,也有一些他们,不知道大家现在怎么样了。现在想起来,从这个院子里走出去的女孩,用现在的话来说,不是美女也是才女。经过这样的一个城市熏陶,又从这样的家庭,这样的院子出来,怎么说都经过几重洗礼,一定是好的了,那些花儿呀。就象大家的父母,出去了个个都是生龙活虎。在一起虽然也算不上明争暗斗,但一定有大材小用。这种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做人可能还真得有些小心翼翼。这些就不再延伸了,要不然总也写不完。陆队是学校安排的放学按照大家的家庭住址路线,分出几个队伍,一起排队回家,这样比较安全。茵不是一个很会变通的人,在排陆队回家的时候,按照老师交代的要求大家不要吃东西,不要交头接耳,身为陆队长,就这样照样要求同学,引至一些同学的怨言。茵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私底下的不满,不过也不知道怎么变通。
一般早上茵都是那个比较早准备好的,然后去等一起上学的小朋友,其中就有中队长。中队长那时候就比较会处理人际关系,她其实不想跟茵一起上学,不过为了照顾大家的和气,她还是勉强了自己不做改变。当然茵也可以体会到一些这样的尴尬,想想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就自己多主动等等呗,计较那么多干什么。不过慢慢地茵也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也需要克服自己的自尊来继续维持这样的表面和气,她还是愿意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就开始慢慢地放松回家陆队的要求。这样有一天,那个有钱的骄小姐悄悄地邀请茵放学的时候去她家玩,说很多人都会一起去,不过要保密。茵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被她们接受了的一员,就暗暗盼望放学之后的秘密活动。回家的时候茵也不再认真负责了,从学校排出来的陆队,出来之后就散了,散了就散了吧。她们一群人嘻嘻哈哈地一起往骄小姐家的方向走去,茵很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虽然没有人跟她说话。突然,听到有人回头问茵“你是去皛皛的家吗?”茵说“是呀”,就听轰然的一阵大笑,那种被嘲弄的大笑,茵被窘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再抬头就发现没有了一个人,只剩她孤独的一个人在原地。她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不知道是要等她们,还是要离开。她就继续地固执地站在那里,终于出来了一个好心的同学,过来跟她说“你回去吧,她们计划好了一起骗你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下来,茵一路浑浑噩噩地往回走,一路流泪,就这样流回了家。她从心里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要做老师的红人,一定要跟群众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