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带回的久远的记忆。记得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

感动的是其中“革命家”的爱情。前几年,读了伏尼契的原著,感受完全不同于儿时的记忆。蒙太尼里不再是那个“虚伪”的神父,而是一个挣扎在煎熬中的父亲、男人。。。

和俄罗斯50年代出生的朋友谈起过这部作品,好像“牛虻”在中国的影响力还远胜过在当时的苏联。但是Shostakovich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却是很“震撼”的。

谢谢你这用心制作的好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