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口语中,人们常常将离婚的事实形容为“失败”。是不是很多离过婚的人对你说过他们已经有过一个“失败的婚姻”?有的人在描述离过婚的人时,总是说:“她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
这样描述的内涵是:这个人不具备保持婚姻成功的能力,因为她/他的婚姻没有维持到的另一个合作伙伴死亡的时候。
韦氏美国英语字典对“失败”的定义之一是“缺乏成功。”如果离婚是一种“失败”的话,那么唯一可能取得成功的条件是:结婚的人在本人或配偶死亡之前维持结婚的状态。
事实是,很多婚姻是在一方死亡之前就结束了,而且那段婚姻不是“失败”的。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应该停止以“失败”来形容离婚。因为这种说法的内涵是完全不准确的。它会增加一个离过婚的人对自己缺乏自信或疑惑,“是不是我不如别人?”
许多人在结婚时是怀着最好的意愿,婚后的日子里努力将这个意愿变为现实。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失败了。生活中,各种事情都会发生,当然也会造成人的变化。有时,这些事件会使引人的目标改变。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能再维持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离异告终的婚姻是失败的。
举一个我们每个人都似曾相识的例子:一对夫妇结婚多年了,并成功地将孩子们培养大。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孩子离开了家。这对老夫老妻的兴趣发生了变化。他们决定离婚。这是否说明他们“失败”了?谁有权决定婚姻生活成功可能是维持到一方生命的结束?
人生中公认的一个事实是: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很多婚姻中,在一方去世之前的很长时间,配偶的关系就早已结束了。它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关系或婚姻就是“失败”的。在前面的例子里,假如那对夫妇在一起幸福地生活过,并成功地将孩子拉扯成人,而且孩子们也开心地走进成年。如果现在他们一方或双方决定离婚,他们的婚姻是失败的吗?“失败”是不是否认了他们曾成功地生活在一起?“失败”又怎能描述他们的孩子呢?所以,用“失败”来形容这样的婚姻是不对的。
例子里的这对夫妇可能各自有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志趣,不再匹配了;或许,生孩子是他们的共同愿望。有了孩子,目的达到了;生孩子的目的达到后,他们的婚姻可能变成了两个有不同的想法或期望的人的组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婚姻是一次“失败。”
如果这对夫妇决定不再一起生活了而被人视为“失败,”那么,那些痛苦地过活了一辈子的夫妇不比他们更失败吗?如果配偶一辈子忍受着对方的暴力、虐待等问题只为了将婚姻“维持”到一方死去,他们不是失败的吗?如果一对夫妇中一个打骂对方,另一个是受害者,但他们“为了婚姻而婚姻”直到一方死去,我们会认为这是成功的婚姻吗?
我觉得不会。
虽然离婚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事情,它仍然被一定的斑痕困扰着。正如我的一个客户曾对我讲过:“因为我选择了离婚,我正在失去我的社会地位。”
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过分地按照人们结束婚姻的方式将他们“分类。”就业,保险或信贷申请等等的表格上常常会问你的婚姻状况。为什么这些表格非得划分“单身”和“离婚”?离过婚的人其实就是单身。然而,曾经单身的人,离婚后又单身了,却被分门别类了!
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和经历很多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婚姻以离婚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失败的,我们也没有理由这样形容离婚。将离婚和失败等同起来是一种不客观的、消极的内涵,是对离婚的人没有根据的一种消极的成见。
佛莱德·西尔博格, 洛杉矶律师[文]
::::::::::作舟[译]
译者按: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也是人们对婚姻这种传统结合产生不同反响的原因。越是保守的文化和人群,对婚姻的理解就越保守。约定俗成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幸运的婚姻之前还有爱情;不幸的,婚姻就是一种循环式的生存方式。
就中国而言,四五十年前,普通人的离婚似乎被看成时一种“丢人”的事情,坑害了无数的婚姻受害者。那些在婚姻中痛苦挣扎的、放弃了自我的人们往往还“同情”离婚的人。
今天,我们都知道谁最值得同情了。
不幸福的婚姻是否道德,也是说法不一。传统文化里人们不敢直面道德,所以才有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样宿命的观念。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人的生命价值就不会被明确地衡量和体现。
社会的成见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在很多社会里,其他“另类人群”,如同性恋等等所经受的偏见和成见是和离婚不能同日而语的。
是否快乐,只有你自己知道。一个人的自由、生命的尊严和意义最终还是靠个人来捍卫。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