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奴性色彩(5, 6)


(5)

《红楼梦》里,首先死的是秦可卿。她可以说是在宁府里倍受宠爱的人物。她死时,正是如鲜花怒放的年龄。其美,其柔情,都让人感觉叹息。虽然没有明确说她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死去,但在很多人的口中,特别是贾珍的口中,可以看出,她是死于忧虑。接下来写到元春的死。她是在皇上那里得宠的红人,可也是在她的壮年时期就郁郁而终。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而详细地写秦可卿、元春等为什么而死,但在写王熙凤的死时,则做了详尽的说明。王熙凤是贾府里一手遮天的人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也整天都处在焦虑忧惧当中。强烈的焦虑忧惧,使她象一张被拉得满满的弓,丝毫也没有放松的机会。这样一来,她不早死才是天大的怪事了。

王熙凤为什么焦虑忧惧呢?从曹雪芹在书中描写的来看,王熙凤的焦虑忧惧来源于这几个方面:

首要的是王熙凤要想着法子讨好上面主子的欢心,要爱主子所爱,恨主子所恨。仅这一点,就耗费了她大部分的精力。她不仅要讨主子欢心,而且还要独占讨好主子的权利和机会。因为主子特别宠信她,她就更要把这种宠信牢牢地抓住,决不允许别人染指半分的。这就更令她耗费心力了。

奴主间的这种讨好和宠信关系是非常脆弱和虚伪的。奴性的人,大多有些薄情寡义,若是一段时间不去维持,这种关系就会冷淡的。如果被其他奴才趁机取得了主子的宠信,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了。基于这些恐惧,王熙凤即使在病痛缠身时,也不得不挣扎着去贾母等跟前奉承讨好。曹雪芹在写到凤姐这方面时,对凤姐充满着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其次,除了主子要应付外,还有平级的奴才要应付和防范。一是,他们会钻空子抢夺主子的宠信;二是,他们会趁你稍不留神整倒你。对这一点,王熙凤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她和平儿多次说到这些忧虑。

最后,就是对那些下面的奴才的疑惧。她也深知,那些下面的奴才平时巴结讨好自己,但只要自己不小心出现什么疏忽,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把自己整倒。她就不得不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况。

但是,无论她怎么算计,怎么防范,百密一疏里,她还是载在别人手里,被彻底整垮了。于是,在上面她失去了主子的宠信,下面则失去了奴才们的恭顺。在处理贾母的丧事过程时,她的羞辱忧愤达到了极限,她也从此走向了末路。在庙里,赵姨娘的疯话宣告了她末日的来临。

王熙凤的死,很凄惨的。她因病不能起床,贾琏不仅不安慰她,还恶声恶气地责怪她;在得知她的死讯时,大家并不怎么心疼,而是嘱咐宝玉别过去,免得沾惹上晦气了。这是一个失势和失宠奴才的必然死法。

说到死,林黛玉的死,可以说是最令人心碎心冷的了。那时,大家都感觉到林黛玉已经失去了贾母等的宠信,就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林黛玉,最后,竟在林黛玉快烟气时,要将伺候她的丫鬟喊走,去给宝玉的婚礼帮忙。作者在写林黛玉的死时,运用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进行了处理。他没有急于写林黛玉死的凄凉,而是重笔写宝玉结婚的热闹。作者似乎把林黛玉的死活给忘记了,丢一边不管不顾,因为这本是大家的态度。等大家热闹过后,这才突然想起来了林黛玉的死活来。这时,林黛玉已经死去几天了。

此外,晴雯的死,金钏的死,司棋的死,等等,都十分凄凉。她们都是在忧愤羞辱中含恨死去的。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死的描写,揭示出:奴性人的心理色调是忧愤、焦虑和疑惧等混合而成的色调。无论你是得宠的,还是失宠的,最后都难逃那凄凉的一死。于是,奴性的色调,也就是死亡的色调。

(6)

主子的恩宠和信任,对于一个有着奴性的人来说,是人生全部快乐和幸福的基石。这一基石是千万动摇不得的。谁的基石被动摇了,谁就将进入悲惨的地狱,倍受折磨和煎熬。

凤姐、林黛玉,晴雯等人,都是在失去宠信后,忧愤而死的。而那个被作者写得最为不堪的赵姨娘,从她为贾政生了两个孩子来看,当年也应该是受到过宠信的。只不知她后来为什么失宠了。如果没受过宠信,她就不会在心里对正红的人充满那么大的嫉妒和仇恨。其实,她也一直想挽回失去的宠信,你没见她在收到薛宝钗送给贾环的一些小玩意时,赶紧捧着那些破玩意,巴巴跑到王夫人跟前去讨好么。

在奴性充斥的社会,一个人得到宠信而又失去了宠信后,其命运比那些从没有受到过宠信的人更悲惨。这不仅是自己心理上不能接受那种落差造成的。更主要是主子和其他奴才们对失宠者的态度决定的。主子对失宠的奴才是心怀猜忌和仇恨的,严重的是必将除之而后快,轻微点的则是一辈子都不愿意见这人。其他奴才见主子厌恶一个人,为了讨好主子,自会加倍地去厌恶那失宠者。

这种恶习,在中国的历史上十分普遍。过去象秦侩等最恶劣的奸臣,当时都是最受宠信的红人。当代有四人帮们,也是一度红得发紫的人物,上面的主子对他们满怀宠信,下面的人对他们充满崇拜和敬仰。当他们失宠失势后,立刻就成了天底下最令人不屑的坏人。再说近点,现在那些被人们所不耻的倒了台的贪官,他们在位时,大家谁不因能和他们握握手或合张影为荣的呢。

如果社会上的人没有奴性,那么,无论一个人是得势还是失势,他永远是他那样的一个人,既不会因得势得宠而更好,而更高贵,也不会因他失势失宠而更坏,而更卑劣。那样,人,才是一个完全真实,完全真诚的人了。

(转)自朋友博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