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流氓阿飞到圣人 倚老卖老的周润发 --For my brother (喝啤酒时遗漏的话题)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令中国人大开眼界。二、三流港台电影电视打入大陆市场,很多中国人在十二村的黑白电视上顶着“上海滩”和“霍元甲”,周润发的形象和日本演员高仓健一样,改变了中国观众对男演员的“审美”。 现在再看“上海滩”等令80年代中国青少年如痴如醉的电视连续剧,就好像回首我们当时天真幼稚的艺术品味和苍白的业余生活。与“革命电影”相比,“上海滩”无疑是“划时代”的娱乐引进。加上琼瑶、三毛等青春期的浪漫虚构小说故事和做作的卿卿我我的陪衬,80年代的中国文化骚动是改革开放后吹入大陆的第一股狂风。 电视剧和电视剧主题歌也如洪水猛兽一直泛滥至今。大陆的古装连续剧和逐渐出现的历史性连续剧、文革题材和反映改革开放的连续剧等仍然是中国电视的主力。偶像剧(韩流儿的影响)正改变着新一代中国青少年的“屏幕审美”。 当时的大陆没有及时的电影电视艺术批评,对于“突如其来”的港台文艺形式和港台歌星上春晚一样被“全盘接受”--从张明敏到费翔,第一批“海外赤子”们开始教育中国人怎么爱国了。“上海滩”等电视剧主题歌和第一批保守的港台艺人在春晚上的献歌几乎是百发百中,使“粤语歌儿”一度成为歌手和歌迷们模仿的东西。不论是来自哈尔滨的,还是重庆的辣妹子,在谢幕时总爱故意用广东口音十足的“谢--谢--!”来模仿港台歌手。 从娱乐的角度看,周润发不愧是一位风流倜傥的香港电影电视明星。80年代,中国大陆的观众在“上海滩”之类的连续剧中看的是热闹--黑社会用机枪扫射的镜头和解放军消灭日本鬼子同样“过瘾”!尤其是当风流倜傥的帅哥把一颗颗子弹从愤怒的枪口射入一排排群众演员的胸膛中的时刻,电影电视心理学在大陆得到了验证--小小屏幕从今开始就是你发泄的空间了!那是“前电脑”时代。 周润发在大陆的“名声”可能是在“英雄本色”和“纵横四海”等几部以“无政府主义”为底蕴的黑社会题材的虚构情结攫取了大陆观众的崇拜。这类题材使大陆观众在欣赏虚构“英雄”的冒险和玩世不恭的影片同时也经历了第一次自慰式的“自由”!一种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自由”--黑社会手里的枪杆子照样出政权!那时的“江湖义气”也正是在“文革”后仍然盛行的人际关系,也和商业的“下海 ”现象相吻合--一个人的成功(即赚钱)靠的不是多么健全的法律,而是运气和哥儿们义气等“水浒”式的英雄本色。 香港回归后,也就是港台歌星被邀请上春晚后的十几年之后,香港的“巨星”们也见风使舵地与大陆电影人合作,甚至慢慢放弃在电影里说粤语了。随着大陆文化与宣传的放松,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成为话语电影的主要竞争地。尽管好莱坞仍然是少数华裔演员的“镀金”工厂,但是,中国巨大的票房已不可被忽视。 在看“菊豆”和“红高粱”时,可能没人能想到张艺谋会与《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合作(黄金甲),或让巩俐穿上古装来暴露中国电影史上最撩人的乳沟等等。在看“上海滩”时,大陆观众更不会想到爱用手枪、卡宾枪杀人的周润发会在若干年后用“太极剑”和章子怡在树梢儿上翩翩起舞打情骂俏! 在“卧虎藏龙”里,发哥的表演确实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除了他那不伦不类的口音,电影里的特技和武功动作设计在中国观众眼中也具有喜剧性。但是,“卧虎藏龙”是李安拍给西方人看的,所以,发哥在好莱坞的地位也随影片中的“轻功”一样,蜻蜓点水,飞上了天。 客观地讲,和后期的“中老年”周润发角色相比,我还是更喜欢他早期的“流氓阿飞”形象,因为那才是周润发生活生长的环境--后殖民时期的香港和港人的骚动不安,以及文化反击与独立运动。遗憾的是,香港似乎难以摆脱英国殖民的后遗症,其弹丸之地的“文化”终要依靠某一个权威或统治的母体文化才能生存发展。 从周润发到张国荣,以及后来的“四大天王”等等陆续到他们曾经不肖的大陆来“发展”的现象,说明了“一国两制”带给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的合作与赚钱机遇。同时,中国的电影[和以前的春晚一样],不完全靠港台明星吸引人了。 但是,像发哥这样的明星是不会因几部马马虎虎的电影而突然沉落的。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就算有十分之一的人买票,票房就会轻而易举地超过¥100000000! 对于早期发哥电影的怀念,作舟认为近年来,尤其是“卧虎藏龙”以来的几部“大片”都不是发哥的得意作品,甚至可以用“失败”来形容(对于发哥,就要用高标准来衡量)。看到发哥也加入了“孔子热”的潮流后(也许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我猜想发哥是决心在有生之年挽回“演技派”名声,再一次穿上古装,蓄上胡子,宁可扮演一位廿一世纪中国人虚构的孔圣人! 发哥扮演的角色一个比一个老,可谓倚老卖老,演起来应该更自然,更成熟。衷心希望发哥扮演的孔丘说起话来不再像一位港台到大陆做生意的商人! --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