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睛》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99年。
该小说讲述了“我”,某航天中心的个人装备工程师,在去旅行时带上了“她”的眼睛(中微子眼镜),这样就可以把旅行中的感受传给“她”。“她”是失事的“落日六号”地层飞船上的领航员,被永远困在地心里。在旅行交流中,“我”慢慢恢复了对美的感受,学会了以新的目光欣赏大自然,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11]在该小说中,作者既没有采用科幻小说惯常的上帝视角,也没有使用宏大架构下元叙事来讲述,而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我”和沈静相互拯救的故事,文本核心依然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即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广度突破生命的局限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实现自身的价值。[5]
《带上她的眼睛》改编后被收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或24课),并获得1999年年度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4][9][10]
凡尔纳曾在《地心游记》中讲述了一个充满天真乐观主义精神的地心旅行的故事,描述旅途上的艰险经历和地下的种种奇观。然而,随着对于地内世界认识越深,忧患越多,有关的科幻作品开始不似从前那样温和,末日气息无处不在。倪匡在《地心洪炉》中就设置了两个危机:地球自转速度从减慢发展至消失,热胀冷缩造成球体爆裂。无论哪一个危机都摆明着要地球人面临毁灭。地心旅行因为对其本质的了解变得不敢来去自如,不复有凡尔纳时代孩童似的乐观想象。《带上她的眼睛》的“地心”设定直接受了凡尔纳的影响,“落日六号”地层飞船沉入岩浆世界回不了地面,船上唯一存活下来的年轻女领航员从此无缘目睹春秋更迭,花落花开。
从人物形象来说,文本主人公地航员沈静有许多迥异于常人的语言和行为。她对世界的情感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以及她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这种陌生化的人物形象消解了“套板效应”,让读者得以从另一个视角去审视从事人类最伟大探险事业的先行者的形象。
整篇小说没有描写她如何具体开展科学探索的片段,也没有描写她怎样勇敢顽强,而是侧重去表达她对正常世界的留恋与向往。小说结尾沈静最后留给世界的一段抒情语言,是文学中很鲜明的“反英雄化”思维的表达。英雄来自于普通人,更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与软弱,但这不会使英雄的形象坍塌,反而使读者对这一形象产生更多的亲近之感,最终领悟到这既是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美,也是科幻小说的文学之美。
编剧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