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一个人与一部电影 (影评)转自环球银幕

本帖于 2023-10-07 18:15:11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大兔子张三 编辑

我最喜欢的一篇

对今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轻一代而言,“核武器〞这种一直存在的事物,重像是历史书里的概念,从未对我们的日常构成具体威肋。甚至包括战争,它每天都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生着,习惯了和平的人们却总以为它已远去。

在拍摄了《敦刻尔克》一部关于过去已经发生的战争的电影)《信条》(一部开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的电影)之后,克里斯托弗 •诺兰把他的野心和技艺集中在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身上——这位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物理学家,既是迅速结束二战的功臣,也是把世界引向更大、更恐怖的核战争的麻烦制造者。在他身上,汇集了20世纪物理学成就与各和政治傅弈的结果,复杂的个人进择同时关联轻易改变时代变化的开关。《奥本海默》正是要将我们拽入那个战争与和平的临界时空,体验情论和能量同在的世界。

 

初次观看《奥本海默》的观众,在3个小时密集的的信思轰炸里,可能很难快速梳理奥本海默的一生。影片以繁杂而娴熟的叙事技巧制造了观看门槛,同时形式地成为一种隐喻,表示主角经历的生命正是这样复杂而分裂。
《奥本海默》以裂变(fission) 与“聚变 (fusion)”两条线展开叙事。“裂变”线,从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饰)的主双现角出发,回忆他的个人生涯;“聚变”线,从政客刘易斯•斯特芳斯(小罗伯特.唐尼饰)的视角出发,回忆他服中的奥本海肤。诺兰通过彩色和黑白国面区分了两个视角,奥本海默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彩色片段,华丽而街烂:而他后半生经历的政治迫害,通过象征“冷战”的黑白色画面切入,逐渐黯淡,终成悲剧。
 

让我们把诺兰擅长的多层嵌套叙事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梳理一遍
奥本海默出生在20世纪物理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他的青少年时期,这些闪耀的科学群星已构成他成长的“幕布”

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尼尔斯 •玻尔,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提出了量子不连续性,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结构和性质,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创立了波动力学,通过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量子力学奠基人。

维尔纳 .海森堡,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创立量子力学。

对天资聪颖又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奥本海默来说,同时代星光熠熠的科学家们既是他追随的荣耀,也是使他不断感到挫折的压力。
影片从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奥本海默敏感细式的内心。他问读艾路特的《荒原),凝视毕加素的画作,聆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艺术和科学在他内心深处有着庞杂涌动的能量,他像一个不断汲取能量的人,既在消化那些卓越的事物,也想融合它们达到同等卓越。求学时期的奥本海默内向而敏感,甚至明显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幸运的是,他赶上了量子力学这趟闪耀的物理学末班车,认识玻尔井受之启发,奥本海默把量子物理学带到美国-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他开始了执教生涯。

成为老师之后的奥本海默明显打开天地,他变得自信、健谈、平易近人。飞快的语速配合飞快在黑板上留下复杂公式的双手,还有指间不断燃烧的香烟,这个迷人的优雅形象使他成为备受学生欢迎的明星人物。1939年9月1日,奥本海默和他的学生哈特兰•斯奈德共同发表了关于黑洞的论文——今天的物理学家一致认为,这才是奥本海默在物理学上真正的成就。但因为关于“黑洞”•的设想太抽象前卫,这篇论文当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而他最大的学术成就又恰恰被当天发生的大事件夺去风头希特勒对波兰发动袭击,二战正式爆发。

原子弹
作为犹太裔学者,奥本海默很快加入了反战潮流。他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也与左翼人士密切往来,持续对欧洲战场上的难民捐款,并开始展示自己的政治兴趣。另一方面,物理学界“核分裂现象”的发现,使当时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识到,核武器迟早会被发明出来,而最恐怖的可能是被希特勒发明出来作为他更进一步毀灭种族的器。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被卷入太平洋战场。美国政府启动了 “曼哈顿计划”,旨在先于希特勒制造核武器夺取二战胜利。

奥本海默个人生涯的辉煌时刻就此开启。时年38岁的他与“曼哈顿计划”领头人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马特•达
蒙饰)成为搭档。在奥本海默的建议下,他青年时最爱的新墨西哥州成为巨型试验场,“曼哈顿工程〞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涼士地上迅速建起干人小镇,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家人被召唤至此,共同为制造原子弹投入工作。
这段经历对奥本海默和当时所有奋斗讨的科学家来说,都是铭刻一生的筑梦之旅。尽管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梦”既以原子弹的制造成功结束,也以原子弹被投放的噩梦结束,但对当时身在其中的人们而言,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先于希特勒制造出原子弹,结束战争。

对奥本海默来说也是如此。狂热弥漫了洛斯阿拉莫斯。《奥本海默》中最宏大的视觉和听觉奇观也集中展现了诺兰电影的魅力--原子弹爆发成功的那一 刻,观众和IMAX巨型银幕里的科学家们-起,同时感受到了末知恐惧降临的瞬间和试验成功的巨大喜悦。
1945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三天之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众所周知,原子弹的出现是终结二战的关键事件,但同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也正式开启,世界被核军备竞赛的阴影笼罩— 当时的人们都担心核弹的按钮随时会被另一方按下,有人竭尽全力制止军备竞赛,有人竭尽全力制造更有杀伤力的武器。他们都是为了和平。
………
………
《奥本海默》并非要塑造一个英雄的神话。这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二战时期的技术官僚。站在城争与和平的交点上,站在科技与政治的交叉点上,面临诸多复杂的选择,选择也造成了更复杂的结果。
我们不会对他有百分百的崇仰和同情,也不会对他有百分百的憎恨。因为他的个性中有善良也有邪恶,有正直也
有虚伪,有专注也有多情,有坚韧也有脆弱•…始终极端的两面性在奥本海默身上融为一体,以至于他每一个选择似乎都在通向不断的连锁反应,裂变,聚变,裂变,再棸变热情和冷漠是同-个人,政客和僧人也是同一个人,无法想象这样复杂的人按下了核爆炸的按钮,把科技发展和政治对抗的结果带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至今都在核武器的阴影下,短暂地享有和平,又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战争。
 

对诺兰而言,他终于有机会将自己擅长的多层嵌套叙事用在一个与之相称的人物身上。奥本海默真正拥有复杂分
裂的人格,将这样碎裂的叙事结构对比他的性格与命运,就像一个精密的齿轮严丝合缝地转动了另一个齿轮。我们无法以正确和错误公义与邪恶简单评价奥本海默,但绚烂的电影语言已带我们深层窥探他多变的内心,再一次真
实模拟科学家处于临界时空的选择。也许诺兰和他的创作团队相信,这样一个充满悖论、危机重重的时空又要来临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