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航海涉及很多技术。

来源: 红新 2017-01-21 11:50: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629 bytes)
明代的发达的造船、航海术

发布时间: 2013-06-21 09:41:14  字体:[    ]

造船与航海是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涉及到流体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磁学、地理学、气象学及制造工艺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因此,造船与航海事业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从殷商时期的帆船,到元代伊本·白图泰盛赞的大舟宗,都表明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到了明代,郑和的七次下西洋,更是将中国的造船与航海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发达的造船术与航海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发达的科技文明。1.造船技术

  

 

  

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舶体积的增大上。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郑和下西洋的船舶分为五类: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其中宝船最大,九桅,长44.4丈,宽18丈。明代一尺约合今日0.311米,依此推算,则下西洋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首先,要建造这样的巨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造船设备、巨大规模的造船厂和海港。这在郑和时代是实现了。南京龙江宝船厂,就是当时大规模的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迄今这里还留有“上四坞”、“下四坞”等氵作塘和水道。氵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氵作塘很大,以“七氵作”而论,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福建长乐太平港,是当时下西洋的基地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船队,每次都在这里驻泊,短则二三个月,长则十个月以上,在这里修造船舶,选招随员,候风开洋。这样的造船基地和大港,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据《西洋番国志》载,宝船所至西洋诸国,“皆于海中驻泊”,因“大舡难进”,常“易小舡入港”。

  

 

  

其次,建造这种巨型海船,必须成功地解决抗沉性、稳定性等问题。宝船的设计者按前人的传统经验,将船体宽度加至56米,使船体的长宽比值为2.45左右,从而避免了因船身过于狭长而经不起印度洋惊涛骇浪的冲击发生断裂的危险。这样的船体结构设计,是相当合理的。为了保证56米船宽那样大幅度的横向强度,从而增强船的抗沉性和稳定性,增强了纵摇的承压力。近年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长11.4丈,宽3.3丈,比郑和的宝船小得多。它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个船舱,隔板厚达10至12厘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据此可知,比它大近四倍的郑和宝船一定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再次,这种巨型航海船一定成功地解决了板材及纵向构造的连接问题。近年来有学者根据宝船的尺度,从船体强度理论研究,推算出为承受纵向总弯曲力距,船底板和甲板的厚度分别约为340和380毫米。这是一个惊人的结论!然而却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它告诉人们,只有用这样厚的板材建造长138米、宽56米的巨船,船体强度才能得到保证。另外,泉州出土的宋船曾采用榫接、铁钉加固、船板缝隙中填塞捻合物的办法,来保证船的坚固性和水密性。宋代这种先进的造船工艺,必然为郑和时代的造船师所承袭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最后,要实现上述这一切,造出下西洋的宝船,必须有统一的管理,多种行业的人才,细致地分工,高度的合作,必须有强大的财力、物力作后盾。所有这一切,在郑和时代是统统实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宝船的诞生,是明代造船业继唐宋以来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明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需要,明代造船家们突破了前代的造船传统,成功地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长最宽最大的宝船,这不能不使人想到,七下西洋的非凡组织者郑和,在当时发达的的造船事业中理所当然地要占首功。

  

 

  

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印度洋、红海及东非的航道,开辟了中国和世界航海史的新纪元,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技术,扩大了人们的航海知识。多种导航手段的结合使用宋代以前,海上航行主要靠日月星辰测定航向,一旦阴雨连天,日月难辨,就易迷航。正如《晋书·法显传》所云:“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过,为逐风去,亦无准。”宋以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开垦和于航海。朱或《萍州可谈》中,有“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的记载。明代,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较宋代又有所发展。据《西洋番国志》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导航手段结合起来,从而使航海技术又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比如在近海航行时,把陆标与罗盘相结合,“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郑和航海图》)即以吴淞江为陆标,用罗盘时刻校正船的航向,使之与吴淞江保持平行。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印度洋上的外国航海家们,一直到15世纪末还是靠观察南半球可见的南极星同其他星宿高度的简单仪器来定航行方位的。《郑和航海图》的绘制这又是明代航海术的一大成果。该图见于明代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卷240,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这是中国地图学史上最早的海图。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怯尼亚的慢八撒,即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因此,它又是15世纪以前中国记载亚非两洲的内容最丰富的地理图籍。《郑和航海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用今天的海图对照,人们发现它相当准确,它记录的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也相当详尽。在15世纪的世界地图学史上,像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伯人艾德力斯等人所不同,但其中《过洋牵星图》所用的指、角等名称以及一指所等于的度数,却与阿拉伯人所用的Issaba(手指)、Zam等相似。这种过洋牵星航海术,中国与阿拉伯究竟孰先孰后,谁学谁的,目前尚无定论;但说它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一个具体体现,大概是不成问题的。多种多样新航道的开辟郑和下西洋的航程远,历时长,次数多,访问国家众多,同时还要进行各种外交和贸易活动,船队航行的能力很强,因此他们的航线也非常曲折而繁复。在漫长的远航中,他们经常穿插进行一些短距离的航行,少则一二条航线,多则五六条航线。

  

 

  

郑和下西洋,不仅开辟了从中国至东非的新航道,而且在全部航程中开辟了众多的新航道。据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统计,郑和下西洋采取的航道,仅重要的出航地点即有20余处,主要航线竟有42条之多!这是中国航海事业发达、航海知识丰富的又一表现。它在我国海运史上划了一个时代,对后世的印度洋、太平洋上应取什么航道影响很大。

所有跟帖: 

是的, 后世称作郑和宝船就是因为当时的造大船科技无与伦比. 如同现在的造航母. -HiThere123- 给 HiThere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1/2017 postreply 11:54:42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是海盗. -HiThere123- 给 HiThere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1/2017 postreply 12:12:32

看看现在恐怖分子,不就明白了么 -caral- 给 cara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1/2017 postreply 12:06: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