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和中国打仗,你会站在哪边?
这听起来是个有点愚蠢的问题,但我在小学二年级时可觉得它是个大问题。 我不记得有人这样问过我, 不知怎么的, 这个问题就在我的脑海出现了, 而且它强烈地困扰着我 -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 战争的概念就是和弟弟打枕头仗。 真正困绕我的, 不是战争, 而是: “我是谁?”。 我是五千年血与火中炼就的龙的传人? 还是 中国人时代的一粒种子? 像我的父母告诉我的那样。 还是, 我只是一个黑头发的女孩, 喜欢卡通和名牌食物; 而当有同学问:“你家里人吃狗肉吗?”会低头羞愧不语。
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这个问题是这样地折磨着我,可以想像当我读到张纯茹的“在美华人”这本叙述性历史书时,不到10页, 它就带来的那份震撼。 在书中,张讲述了她的一个同学, 问她: “如果中美开战, 你是回中国帮着打美国呢, 还是准备留下来在美内部搞破坏?”张写到: “当时我能想到的是: 这个说法对华人来说, 是灾难性的打击, 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被两边的人恨着”。 他们的状态好像就是: 在两边都找不到安身之处。
这样挑恤的问题听起来令人不快。但,也许没什么好生气的, 它是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问题。 这也是张写这本书的目的。 这部史诗般的历史书, 横贯从1984, 旧金山第一批华人掏金者的到来, 到今天现代社会华人的成功和奋斗。虽然华人被白人主流集体看成是没名没脸没有差别的一群, 张却成功描述了他们作为个体, 每个移民他(她)独特的故事。 他们中有:劳工, 企业家, 学者, 妓女和 富家子弟。 反之,这些个体的经历又被紧密地串在一起。
张,作为历史学家和名作“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在“在美华人”这本书中发掘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华人的种种经历。 她讲述了梅阿方(Afong Moy), 一个16岁的中国女孩, 在1834年被带到纽约城的一个“文化”展览会上, 穿着丝绸衣服, 坐在一个大西洋镜前展示用筷子吃饭, 以此取悦观众; 她还讲述了那些在来美的船上就已经被卖身为奴的男人和卖身为妓的女人;讲述了唐人街的第一次暴乱; 讲述了当时的立法是怎样驳夺了华人在生意, 农垦,和政治上的权力。 毫无疑问: 这样一段充满了种族歧视和违反人道的历史, 应该被强调和借鉴。 但是,它却从美国的学校历史教课书中被忽略了 - 除了那些修建大陆铁路的华工们, 勉强得到了一点肯定。
但是,张清楚地表明: 美华历史并不只是一部华人屈辱和被动接受命运的历史, 虽然今天华人的整体形像还是如此。 事实上, 华人从一开始, 就一直在抗争。他们打官司,挑战违权行为; 他们也参与,在世界大战中 和白人并肩为美而战。 在学术, 体育, 艺术,和技术革命方面都取得成就。其中家喻户晓的名字有: 美国空间科学的先驱: 钱学森博士; 世界瞩名花样滑冰选手: 关颖珊;好莱坞第一位无声电影明星: Anna May 王;亚虎创始人: Jerry 杨。
这些成功的例子加上今日华裔学生的持续杰出表现,帮助巩固了华裔: “模范少数族裔”的形像: 一群不出声的,埋头工作, 不敢有丝毫抱怨的移民群体。 而张的“在美华人”这本书,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则是扯解了这种刻板单一模式。华裔历史和其它少数族裔一样, 是多彩多姿, 复杂纷成的。 。。。
张的书能引起共鸣不仅仅是因为她充满人性,而又精确详尽的描写, 更在于她成功地,平行地把握着过去和今天这两条线, 华人来之族裔内部的和族裔外部的,过去所经历的和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 以及那些经历所带来的持续的伤痛效应, 和人们止今评论它们时的角度,眼光。 第一代移民在被贴上服从和安于现状的标签后, 今天的华裔后代在他(她)们各自的领域内就会面临着冲破这个天花板的种种困难。 新生代的华裔孩子, 白天上美国学校, 晚上在家学中文 - 即要像他们父母希望的那样,传承本族裔的文化, 又渴望追求美式自由 - 像所有移民孩子一样地不易。
20年前, 张纯茹问自己, 在两种文化里长大的她, 如果被迫选择, 她该选择哪一半的自己? 20年后的今天, 我也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但是我不再是一个人在孤独中自问。“在美华人”这本书不仅在给我们上历史课, 它也是给我们这些寻找自己在美的身份特征的人们一个指引。 她希望: 我们将“重新发现一个基本的真理, 我们的特征可能会被拗曲或被破坏, 但是我们的本质特征, 终将应该由我们各人的表现来决定”。 在畅述这部漫长而令人骄傲的历史中, “在美华人”这本书告诉我们: 我们并不孤独, 我们能够做出这个正确的决定, 能够学会拥抱在两种文化里长大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