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孩子的学习引导上(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还是个性培养上(EQ·-Emotional Quotient),最主要的是人格塑造上(SQ –spiritual Quotient),都要从小时候做起。
做父母容易进入的误区是因为孩子只在头十八年与我们同住,我们很容易把目标专心放在他十八岁之后的第一个里程碑上:大学。或者,学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上。我读到了很多“推”爸“推”妈都是立志于将来让孩子上藤校。虽然明白藤校只有很少数人能够进去,我们华人父母,还是会忍不住跃跃欲试。
可是,当我们步入成年,往往最被困扰的其实是“关系”,跟父母的关系,跟配偶的关系,跟孩子的关系,跟朋友的关系,这些关系其实跟EQ,SQ关联更密切。这方面的教育,如果在我们早年小时候被父母以智慧爱心和耐心好好“推”过了,该少走多少弯路啊。说实话,我不太欣赏“推“这个字,我更喜欢”教育“这两个字,父母对子女在各方面都有教育的义务,名校应该只是教育的成果,不该变成教育的目的。
上中学以后,我儿子特别不喜欢学历史,他问我:“妈妈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好多人都死了,我为什么要学那些人的经历?“我多次解释,始终无法解释清楚历史教育的意义。他说,那些比较有名的人,比如林肯华盛顿等等的人物他在小学就已经了解,现在学的这些人他根本没兴趣知道。我跟先生讨论之后,对他说:”中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打各项知识的基础,如果没有历史方面的兴趣培养,就找不到将来做跟历史有关联工作的人,比如考古专业。你想想看,最有名的《圣经》旧约就是因为死海古卷出土才让更多人相信历史。否则,《以赛亚书》就被认为是后人篡改的。“儿子听了之后,果然以后学历史态度认真了很多。
儿子在学音乐的过程当中跟我也有过摩擦。他小时候在我想更正他某些动作的时候,他最常说的话是:”你知道这有多难吗?你都不会为什么一直让我学?“我多次换各种方式解释,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拖来拖去到了初中,是他自己一次的失败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才开始认真练习弹琴,不再跟我顶牛。并不是每个问题父母在当时都有办法解决,有时是需要时间和机会才有转机的。
他常常说的话就是:“妈妈你什么球都不会!”我只好说:“我很擅长跑步啊,可是跑步不需要教啊。”从儿子这句慨叹里,我就知道当父母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期望时,孩子首先思考的是你做到了吗?就算父母做到了,孩子的第二步是:“就算你做到了又怎么样?我为什么非得跟你一个样?”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是在建立一种自我形象,在无数次对父母的挑战里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体系。
让孩子学习音乐和体育等等各项项目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给申请名校积累资本。因为音乐和体育本身就有它的精神在里面,大学入学考虑这些因素就是希望家长全面培养孩子,到底培养孩子的什么呢?我觉得是团队精神。比如乐队里,就算你天分很好,水平很高,不见得每首曲子你都是重头,有时你需要做那个给别人当背景的人,要配合别人,要退后,把光环让给别人,这种进退自如的心态,会让他将来在人生路上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