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 真迹辩疑】

来源: 弓尒 2017-07-24 01:24:1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002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7-07-24 03:28:2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张旭草书《李清莲序》】弓尒2017-07-22 16:37:49

 

现在 怀素自叙帖 非孤本

 

至少2个年本: 

一为丙辰,二为丁巳,两年相连,一前一后。

 

至少有4个版本:

台北故宫本

流日(半)本

契兰堂本

陇西本(丙辰本)

 

 

 

甘肃陇西郡县 王了望 于1642年喜得 怀素自叙帖(真本)

这是其弟 王 从河南灵宝县 许家大户所得。

王了望享年八十。

 

《得怀素自叙帖 - 王了望》

 

全文为:

“此灵宝许氏家藏也。其流于南安者,自余弟家楹来也。家楹随于监军乔,壬午岁,以荡寇之师,南征于豫,见豫之世家许为最。许青紫历数代,故潭府之积牙签几于十万。兵燹之馀,城郭既烬,耆旧自残,诸所珍玩,不惟其主弗恤,即其客亦弗取焉。盖中原一片地,叙其荒凉,浑如楚人一炬,视咸阳仅存焦土,数十万征人之泪,并无黍离可洒。行者自顾一身,犹为余累,尚思取此无用,以为乃翁马上之得耶。

“噫!此帖在太平时,主人当不知如何拱璧。而今越二千里,与余弟出入泥涂,而始沦落余手,亦云厄矣!虽然予不能如许氏之家,置此帖于青箱、缣素、鼎彝、名琴之列,不犹胜于铜驼荆棘耶!安知许之贵公子,能无舍其高甍巨槛,而栖託于茅檐瓮牖者乎?视此帖之沦落,又当何若也!

“然则,时之治乱人受之,人之聚散物因之,皆人物之不得自主者也。独怜与人聚散之物,何如与时治乱之人,其贵贱多不可知哉!故叙其所由来,使后之览者,不必问其昔为谁氏之物,今为谁氏之物。但知金石之物,销沉难认者,不知凡几矣。咄咄一秃翁之笔,尚留天地间,差足免人恨耳!且亦知孰留孰不留,操觚者亦可淡然于此矣!”

 

 

此帖原在河南,帖的主人是河南著名的许氏家族,在战乱中由王了望之弟所得,而后转入他手。

文中提到战乱年代为“壬午岁,以荡寇之师,南征于豫”,“壬午岁”即崇祯十五年(1642),

当指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至河南, 此时王了望已37岁。

跋中又说:

“噫!此帖在太平时,主人当不知何如拱璧。而今越二千里,与予弟出入于泥涂,而始沦落予手,亦云厄矣。”

由此可知,此帖被王了望所激赏,他认为在许氏家族中绝非一般玩物,是许氏数代人为官为宦的传家之宝,

而在乱世中几经厄运沦落于甘肃陇西王了望之手。

现此帖早已不知去向,成为历史疑案。

而今在陇西县博物馆仅存王了望得此帖之跋语,这是一件极具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罕见珍品,

根据诸多名家所跋及印记来分析判断,此帖曾长期藏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大收藏家项元汴府中,

自从项府处失手之后几易藏主,也曾流落于河南洛阳人手中。

从时间来推算,王了望在此期间在京生活过多年,再从王了望所跋此帖之来历看,与上述情况多有吻合之处。

 

《怀素草书自叙帖》蜀中石氏藏本

怀素草书自叙帖》蜀中石氏所藏版本,此帖卷末自题写作时间为大历丙辰(公元776年),怀素书法拓本图片23张。

《怀素草书自叙帖》蜀中石氏藏本

流萤撰文记载,清道光年,陕甘总督那彦成在兰州刻了43块碑,

一是怀素《自叙帖》丙辰本(14块),一是米芾《虹县诗帖》(10块),

一是董其昌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帖》(19块),岁月蹉跎,那彦成刻碑已难觅踪迹。

  1998年,碑林开会时,兰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国礼让流萤看一捆拓片,意外发现正是那43块碑的,

而其中怀素《自叙帖》的题款时为“时大历丙辰秋八月六日沙门怀素”,竟比台湾本要早一年。

从文后的跋和明末清初陇西大书法家王了望《得怀素自叙帖》文猜度,此帖原在蜀中石阳休家,

因兵祸流寓河南,再由王了望的弟弟传到甘肃。

 

--------------

 

怀素 苦笋帖

《苦笋帖》,唐“草圣”怀素所书,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即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清吴其贞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藏于上海博物馆

 

怀素(725年-785年,享63岁;另说 737年-799年,62岁),

藏真,唐朝 湖南长沙人(另一说永州零陵人),俗姓唐朝僧人、书法家。

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唐朝人称他为醉僧

 

怀素的伯祖是 惠融禅师

怀素幼年出家,最初修习佛经历律书,后来留意于书法

怀素早年书法作品,先学欧体始祖欧阳询书,后步草圣张旭等大家,而独成一格。

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大历丙辰为公元776年, 时五十二岁,丁巳年为777年,时五十三岁。

八年之后,怀素谢世。

 

所以其书亦可视为怀素的自传遗言。

 

唐朝(618年-907年),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

在怀素去世之后, 唐朝继续了一百多年,

现见到的 怀素自叙帖 根本没有唐人之印鉴,更不要说唐皇家之印鉴了。

 

======================

董追《广川书跋》云:
“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 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今其书自谓 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
但无论如何,怀素的草书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
辽宁博物馆藏品 怀素 论书帖
而《论书帖》则与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写得“匀稳熟”,
“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草书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

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

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

“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从艺术风格上看,

《论书帖》不同于怀素其他如《自叙帖》、《食鱼帖》等用"古瘦"和"半无墨"的毛笔创作的笔意连绵不绝、

体势险绝诡奇、极度夸张浪漫的狂草之作,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

 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今)名,

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发。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

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辽宁省博物馆藏)。

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现在还保存有宣和内府原来的装裱形式,最后入清内府。

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诸家著录较为翔实,可资查考。书法无狂怪之势,有别二王等前人草法,圆浑高雅。

或以为唐、宋间摹写本。

《论书帖》原迹都认定藏辽宁省博物馆,但《北京晨报》 2003年1月11日 发表《成都商报》记者郭庄报导说,四川邛崃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刘仲能从成都地摊上购得的唐朝书法家怀素《论书帖》真迹。

据刘仲能介绍,6年前,他到卖字画的地摊闲逛时发现了这幅字帖。当时,字帖还未裱过。字帖上“乾隆御览之宝”和“嘉庆御览之宝”两枚印章首先引起他的兴趣。由于是草书,他和卖家不太认识上面的字,都以为这是清朝的一个圣旨残件。卖家开价2万元,刘仲能砍价后以2000元买回这道“圣旨”。   

去年6月,刘仲能翻阅《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看到介绍怀素作品的文章时,突然觉得“圣旨”很像怀素的字。后来,刘发现《中国书画鉴定基础》一书上介绍怀素书法所配资料图片,竟然和他手中字帖一样。当地一些专家看过后,都认为是怀素真迹。字帖上有乾隆、嘉庆的印章说明它可能曾是皇家藏品,至于为何流落地摊则不得而知。该帖会不会是唐、宋间摹写本呢。   

据刘称,上海一拍卖公司专家初步鉴定为真品,并愿以600万元的起拍价拍卖这幅字帖。如果刘所言无虚,这幅仅80余字的字帖每字价格少说也将在8万元以上!

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8%AE%BA%E4%B9%A6%E5%B8%96%E3%80%8B

 

 

大历丙辰为公元776年, 时五十二岁,丁巳年为777年,时五十三岁。

八年之后,怀素谢世。

 

所以其书亦可视为怀素的自传遗言。

 

 

 

启功先生曾经对怀素《自叙帖》墨迹(清宫旧藏本,以下简称清宫本)作过较为详细的考证,先后于一九八三年和一九九一年发表了《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发表于《文物》一九八三年十二期)、《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见《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二○○三年出版)等文章,提出了他对清宫本怀素《自叙帖》墨迹的一些推断。启老依据传世的一本清嘉庆六年(一八○一)谢希曾摹刻的《契兰堂帖》中的所谓宋拓本《自叙帖》,将之与清宫本《自叙帖》墨迹相比,认为刻本后有苏舜钦自跋,墨迹后无苏跋;刻本前六行与后面草字写法一致,是苏舜钦描摹补上的,而不是放手临写的;刻本后南唐邵周、王绍颜二行押尾在前,苏耆、李建中题字在后,是合理的,墨迹则相反,是摹颠倒了。所以谢刻《自叙帖》即是苏家原本,清宫本《自叙帖》墨迹是重摹苏 家本,后又说是“另一摹本”,并称之为“墨迹大卷”。 

 

 

最后,笔者的鉴考结论是:  
一.清宫本《自叙帖》墨迹卷前有较明显的六行补写草书,补书纸张的前后接缝处均钤有南宋初年宰相赵鼎的“赵氏藏书”之印,证明了这六行补书确系宋人所补写。《自叙帖》正文书艺十分精彩,卷后有部分宋人题记。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难以说这本墨迹本不是苏舜钦家藏本。   
二.清刻《契兰堂帖》所收《自叙帖》卷后有苏舜钦草书题字四行、行书题字三行,但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也难以说这本石刻本就是苏舜钦家藏本,真跋伪帖和伪造题跋的先例并非没有。  
三.清宫本《自叙帖》墨迹后的苏舜钦自题因原迹已失,难以鉴考。苏题可能是原跋,也有可能是明人伪造。据《詹东图玄览编》记载,苏跋的缺失,应是清宫本《自叙帖》墨迹在文徵明家时文氏所为。  
四.清宫本《自叙帖》墨迹附件中南唐二行押尾是原本已摹,宋人蒋之奇、苏辙直到富直柔等人题跋,以及清人高士奇题跋暂定为真,其余题识(含引首四篆字,不含项子京、乾隆小字)均疑伪。  
五.清宫本《自叙帖》墨迹在绍兴年间归赵鼎收藏,墨迹卷中就钤有赵氏的“赵氏藏书”、“得全堂记”、“赵氏子子孙孙其永保用”(后两印在宋人题跋最后一纸的边缘处)三印。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南宋中兴贤相。这本苏补本《自叙帖》墨迹曾藏赵家之事,明清人都不知道。如卷后吴宽题跋说:“素师《自叙帖》初为南唐李氏物,历苏、邵、吕三氏,流传转徙,又不知几家。”李东阳、文徵明、高士奇等人更不知赵藏《自叙帖》之事。因此,赵鼎的印章无疑为苏补本《自叙帖》墨迹提供了确切的断代依据。  
六.宋人题跋中苏辙之后、蒋璨之前、曾纡之后,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宋人题跋被人割去以配《自叙帖》摹本。因这些题跋的接纸处没有“赵氏藏书”骑缝印。而其宋人题跋的接纸缝中均钤有“赵氏藏书”之印,甚至连跋文中间的接纸处也有此印(图十一)。这些宋人题跋被割去的时间,应在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赵鼎遭秦桧陷害死于海南岛三亚地区之后。“得全堂记”和“赵氏子孙其永保用”两印的后纸,应该会有赵氏及其他南宋人的题识,可惜早已不翼而飞。这一狂草巨迹卷后的宋人题识原先应是洋洋大观的,现在则所剩不多了。  
七.清宫本《自叙帖》墨迹的纸张连接处钤盖的骑缝印中有一个圆角长方形朱文印,此印的文字篆法怪异,张珩先生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文物出版社二○○○年出版)一书中著录时未能辨识,徐邦达先生释作“墨豪”(见《古书画鉴定概论》第三七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年出版),杨仁恺先生沿徐氏之说于《中国书画鉴定学稿》(辽海出版社二○○○年出版)第二八八页亦释作“墨豪”。按此印实乃苏舜钦之印,印文系“舜钦”二字(图十二)。据此,则知清宫本《自叙帖》墨迹无疑就是苏家本,卷前的六行草书也无疑是苏舜钦自写补之,《自叙帖》墨迹的这桩公案,至此才真正的真相大白。


http://tieba.baidu.com/p/3006322970


-----------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唐代怀素《自叙帖》可能为写本,而非真迹或摹本。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代怀素《自叙帖》,素来被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系纸本草书,卷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共126行,698字,内容为怀素自述其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全帖一气贯之,笔意纵横,书法艺术的韵律之美和草书法度在其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部法帖的真伪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悬案”。1983年,书法家启功曾发表《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一文,认为其为摹本,不是真迹;2003年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李郁周和青年学者王裕民分别出版专著《怀素<自叙帖>千年探秘》、《假国宝——怀素<自叙帖>研究》,与启功持相同观点。由此,新一轮关于《自叙帖》真伪之争的笔战打响,台北故宫博物院甚至为此从日本请来光学鉴定专家,首次对其进行了非破坏性、科学性地鉴定。 

  “写本”说受关注 

  就在一片关于《自叙帖》真伪的争议之中,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傅申通过参考“误诊学”和“刑事鉴定学”,提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怀素《自叙帖》可能为写本,而非真迹或摹本。这一《自叙帖》为写本的“临床鉴定”,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研讨会现场,傅申以幻灯片作了一次精彩、生动的演示论证。他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叙帖》(简称:故宫本)、2003年从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主任马成名处得到的《自叙帖》(流日半卷本)影印本(简称:流日本)以及《自叙帖》(契兰堂本)三者从字迹、印章等方面对比,认为今人无从得知怀素一生是否写过数本《自叙帖》,而从《自叙帖》“三胞胎”对比论证,可能《自叙帖》没有真迹存在。 

  现场"诊断" 

  年代判定:下限为北宋 

 傅申介绍,在故宫本中,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印章被压于另一印章之下。而这方印章恰恰又出现在另一书画作品上,根据收藏印章和题跋,可以将《自叙帖》年代下限放到北宋。 

  书迹判定:故宫本流日本吻合 

  傅申昨日将故宫本、流日本和契兰堂本局部的幻灯片,放在一起展示。将故宫本与流日本的幻灯片重叠时,其中的一行字竟然重合了。傅申说:“故宫本和流日本一模一样,只能说它是通过千百次映写写出来的。”傅申进一步指出,在故宫本和流日本中,其中一个“来”字,有一笔在其中一本中有分叉,而另一本中却没有。在完全吻合的情况下,出现分叉,原因在于原来那一笔很粗,此人在写的时候偏细,又加了一笔却没有合拢,导致出现分叉。此外,故宫本的纸质为“粗纸”和“麻纸”,墨汁笔迹运转自然,因此推断“应是映写本,故宫本纸质还是可以映出下面的字迹的。” 

  印章判定:印章同套 

  米芾曾经提出,印章是不可能仿制的。但是在故宫本和流日本中却出现了南唐及苏氏五印的同套印章。傅申演示,将故宫本和流日本的幻灯片再次重叠,印章并未重合。但是将印章的左半部对齐,恰是吻合的,再将右半部对齐亦然。傅申又以同一“套”法,用于其他印章之上,屡试不爽。这再次证明,《自叙帖》三胞胎可能是根据同一母本复制出来的,其中并无真迹。故宫本和流日本两者相近的程度只有映写能做到。也就是说,契兰堂本的祖本和流日本、故宫本都是根据同一母本,从同一工厂产出的复制品,并非怀素所作。

 

----------

 

作为草书中的狂草,至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张旭和怀素成为了登峰造极的两位擅长狂草的书法大家,千百年来无人能够在草书这一书体上,逾越他们所创造的艺术高度。而作为狂草的典范之作,传承至今的唐僧怀素《自叙帖》,因其尺幅巨大,结字优美,气势撼人,显然是影响力最大的狂草名帖,声震古今。

 

 怀素其人与《自叙帖》

 

  怀素(725-785)者,唐代僧人也。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另说钵?)

据其《自叙帖》中的自我介绍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

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也就是说,怀素自小出家当了和尚,

平日喜爱书法艺术,因为看不到前辈先贤的名篇力作,所以自己跑来了京师首都,拜会当代名公。

 

  纸本墨迹的《自叙帖》,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698字,(另版702字) 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80余字自叙其生平大略;

第二部分,节录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展示“开士怀素,僧中之英”、“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的“草圣”气象;

第三部分,将同时代的名家如张谓、虞象、朱逵、李舟、许瑝、戴叔伦、窦冀、钱起等八人的赠诗,摘其精要录之。

 

 怀素的作品,留存至今者还有不少,如《苦笋帖》、《东陵圣母帖》、《论书帖》、《食鱼帖》、《千字文》等,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这本《自叙帖》。

 

 《自叙帖》是否是真迹?

 

  怀素《自叙帖》所著文章的内容,见载于北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四、宋代陈思《书苑菁华》卷十八、《全唐文拾遗》卷四九。

 

  问题是,怀素墨迹《自叙帖》是否是真迹?颇值得探讨。

 

  这个问题的引出,其实只有30多年的时间。1983年《文物》12期发表了启功先生的文章《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指出《自叙帖》墨迹“现在看到重摹者有意影射苏藏本的行为,知摹者不是专为留一个真帖影子,而是要伪造冒充来欺骗人,那便直接称它是伪本,也并不算不公平了。”1991年5月,启功先生又写了《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一文(《启功全集》第三卷),再次阐述了自己认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怀素《自叙帖》是重摹本而非真迹的观点。

 

  现在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怀素墨迹《自叙帖》的传承历史。

 

  《石渠宝笈》所记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后,有一段曾纡的题跋,写于宋绍兴二年:“藏真《自叙》,世传有三:一在蜀中石阳休家,黄鲁直以鱼笺临数本者是也;一在冯当世家后归尚方;一在苏子美家。此本是也。元祐庚午苏液携至东都,与米元章观于天清寺,旧有元章及薛道祖、刘巨济诸公题识,皆不复见。苏黄门题字乃在八年之后。”

 

  这段跋后,明代的文徵明还有一段跋:“余按米氏《宝章待访录》云:‘怀素《自叙》在苏泌家,前一纸破碎不存,其父舜钦补之,又尝见石刻有舜钦自题云:素师《自叙》前纸糜溃不可缀辑,书以补之。’此帖前六行,纸墨微异,隐然有补处,而乃无此跋,不知何也。”

 

 这里需要重点解释一下米元章的眼力及他的鉴定标准。米元章,即米芾,宋代最为显赫的大鉴藏家。在当时,宋代大多数人认为的“真迹”,其实是指接近于某人的书写风格,而非我们今天所确指的真迹,就应该是原纸上的作者原作。但是,米芾对真迹的认识,比他同时代的人都严格,已经与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一致的。他有句著名的话:“妪来鹅去已千年,莫怪痴儿收蜡纸。”意思是指,王羲之距离宋代已经很遥远了,极难见其真迹,所以不要怪我连复制的蜡纸也要收藏了。蜡纸,就是钩填本的复制赝本。作为大收藏家,米芾也感叹在收藏不到真迹的时候,只能收藏复制品了。

 

  米芾指出,怀素的《自叙帖》真迹在苏泌家,这是可信的,但是他同时还指出,“前一纸破碎不存,其父舜钦补之。”就是说,在宋代时,怀素《自叙帖》真迹“前一纸”已经是修补过的了。谁修补的,就是苏泌的父亲苏舜钦。苏舜钦自己也承认,“素师《自叙》前纸糜溃不可缀辑,书以补之。”

 

  还要说明的是,以上文徵明的这段跋,本是写在明人的石刻本上的,后来被人揭裱后移植到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上来的。而割裱是很常见的作伪伎俩,就是把真的题跋来配赝作,起到障眼法的作用,以期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所有跟帖: 

【兰州碑林】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740 bytes) () 07/24/2017 postreply 03:28:50

【比较快速左右移动大图 non-marquee】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202 bytes) () 07/24/2017 postreply 13:36:31

【怀素自叙帖几个版本的分析】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53613 bytes) () 07/25/2017 postreply 12:16: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