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专家 1956年 评定的一级教授们】

本帖于 2016-05-01 22:57:1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弓尒 编辑

 

 

一级教授, 一级研究员, 同级。

1956年全国工资改革的方案中,没有设定专业特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最高级被定为一级。高教部于 1956年6月和9月先后有2次名单下达,一般应以第二次的名单为准为实际。

1956年10月,全国各高校根据高教部《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评定和调整的通知》精神,实行工资改革。

医药类院校有70人。有的著名专家,国内泰斗一号领军人物,如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 蔡翘 一级研究员,但 从1956年公布的 一级教授 /研究员名单里,看不到; 有些著名专家学者 是 1957年之后回国的,当然未被评入, 例 苏鴻熙(见下详)

 

[1956年国家评定教授级别时,武汉大学起初只将刘先生定为二级教授,已被评为一级教授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游国恩先生认为这很不公平,便主动向高教部反映:“如果刘永济先生只评二级,那我只能评四级。”高教部接受了这一意见,刘永济最后也理所当然地被定为了一级教授]

在1956年全国教授评级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决定给卢庆骏定为一级教授,但这位学者获悉后坦诚地申明:我的老师苏步青教授是一级,我只能定二级。由于他的坚持,最后还是尊重他的意见,定为二级教授。

------------

北京协和医院一级教授: 林巧稚

协和医学院一级教授: 邓家栋 林宗扬 王叔咸 严镜清 汪绍训 张昌颖 刘其端 陶善敏 叶恭绍 李宗恩 张孝骞 吴英恺

解放军总医院一级教授: 许殿乙 吴在东 陈景云 黄克纲 黄孝迈 黄克维 蔡醒华 蒋士焘 聂毓禅 张福星

第一军医大一级教授: 阴毓章

第二军医大一级教授: 叶天星 侯祥川 钱士良 萧轼之 葛正权 王宝韫 仲剑平 屠开元 应元岳 李瑞麟 黄鸣驹

第三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一级教授: 陈 华 郑集 郭祖超

第五军医大学:

第六军医大学: --- 1954年撤销 并入第七军医大学,后为第三军医大学。

第七军医大学:

 

------------

兄弟俩:

黄克纲,内科专家。江西清江(今樟树)人。1928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32年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院学习。次年回国。曾任南京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江西省立医院院长兼中正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第六军区大学、第七军区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擅长心血管疾病及老年疾病的诊治。

黄克维,神经病理学家。江西清江(今樟树)人。1933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入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病理研究院学习,1939年回国。曾任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四川省立医院院长兼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教授、重庆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中央医院内科主任。194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1950年回国。历任四川医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内科主任,副院长、教授,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神经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神经病理学创始人之一。1983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成人脊髓性肌萎缩为一独立性疾病。1984年在国内首先报道婴儿中枢神经海绵样变性,并提出其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证明该病不仅仅发生于犹太人种。1985年对一百多年来被国际同行公认的进行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其病因不是动脉硬化所致,可能是静脉回流障碍的结果,引起了国际神经病理学界的广泛重视。著有《神经病理学》等。

========

 

1980年8月合影,左起:徐春棣、张孝骞、林巧稚、牛满江、黄薇、黄家驷。

黄家驷(1906 —1984)江西玉山人。医学教育家,胸外科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1933年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学美国,获密执安大学外科硕士学位。黄家驷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赴美学习胸外科,1945年回国,在红十字会总医院和中山医院创建胸外科。1950年冬,黄家驷教授任总队长和第二大队长的上海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0505/content-457074.html

 

 

吴阶平

http://health.sina.com.cn/d/2015-04-23/1805170133.shtml

1917年1月生于江苏常州   他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阶平出生于一个殷实而又开明的家庭。   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吴氏兄弟全部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且都成为了医界名家。左起:儿科学家吴瑞萍、外科学家吴蔚然、泌尿外科学家吴阶平、免疫学家吴安然。1955年5月,北京医学院举行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我院吴阶平副教授提出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见解。

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泌尿外科。1948年11月回国。1948年至1960年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70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1970年至199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吴阶平经著名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推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哈金斯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勤奋的中国学生,有时看见吴阶平干脆利落地做实验、做手术,感慨地说:“你有几只手啊!”由于手术技术不一般,吴阶平在美国落下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吴阶平坦言自己手艺非常好,由于自己的手可能比一般人的小些,特别适合做外科医生,“开个小口就进去了”。

1948年,在进修即将结束时,哈金斯非常希望吴阶平能留下为自己主持临床工作。哈金斯在学生面前铺开了芝加哥大学医院开始兴建的科研大楼蓝图:“这是你将来的实验室,这是办公室。我可以把你的家眷都接来。”然而,吴阶平却婉言谢绝了。于1948年12月回到中国。

1949年,吴阶平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即筹划建立泌尿外科。1951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三八线上浴血奋战时,他作为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军手术队队长,率领一支精干队伍奔赴长春,在后方医院工作,荣立了大功。

 

姜泗长

 

蔡翘 (1897 10.11 - 1990 07.29),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1920年代首先发现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的中枢部位——顶盖前核(后称蔡氏区)。编著中国第一本大学生理学教科书。他在中国多所著名医学院校担任学术领导及教学、科研工作,在神经解剖、神经传导生理、糖代谢和血液生理等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并为中国的航天航空航海生理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蔡翘,又名蔡卓夫、蔡义忠。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新亨镇仙美村(今属揭东县)。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从上海乘船经日本到美国留学。他勤工俭学,先后与吴有训(中国物理学界知名人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培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物理系 教授)、潘菽(又名潘有年,潘汉年的堂弟,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轮流煮饭,在校打零工。因经济困难,曾与潘菽同睡一床,合盖一被。他用两年时间,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印第安那大学学心理学,修完大学本科课程。 1921年进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1922年转学至芝加哥大学生理系为研究生。他曾在美国比较心理学教授哈维.卡尔(Harry-A.Czrr)指导下学习,毕业后在神经解剖学教授赫里克(C.G.Herrick)和生理学教授爱维 (A.C.IvJ)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不久加入美国西格马赛学会(Sigmz Xi Society)。后来获芝加哥大学金钥匙奖,加入美国解剖学会。   

1925年夏,他绕道加拿大,经日本回国。秋季到复且大学任教,与郭任远等创建复旦大学生物学科,教生物学和生理学。1926年加入中国生理学会(初创,只有十几名会员)。1927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任生理学教授。   1930年秋再次出国,由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先到英国在伦敦大学生理学系伊文思(C.1.Evans)教授的实验室从事肝、肌糖元代谢的研究,随后在剑桥大学神经生理学教授阿德里安(E.D.Adrizn)的实验室从事神经传导生理研究。1931年冬,他到德国佛朗福特大学进修。 1932年春回上海,夏秋之际进雷士德医学研究所工作。

1943年夏,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交换教授,与费孝通等6人赴美国讲学与研究1年。1948年代理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职务,同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出席在南京北极阁召开的第一次院士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改称南京大学,他仍任医学院院长。195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改编为第五军医大学,他任校长。他开创了中国的军事劳动生理学、航天航空医学和航海医学的研究工作。1954年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任一级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4年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失去医学工作的机会,埋头著书。1990年3月及5月,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曾两次函请蔡翘赴台湾参加中央研究院第十九届院士会议并参观访问。7月29日蔡翘在北京病逝。 

陈景云

1950年11月,我院派出了以陈景云副教授为领队的抗美援朝手术队,到东北长春、丹东救护伤员;次年3月,吴阶平副教授率领第二批医疗队前往接替。严仁英教授参加了调查美帝国主义者在朝鲜进行细菌战事实的国际调查工作团。

 

許殿乙(1908--1983),泌尿外科專家。奉天(今遼甯)昌圖人。1933年畢業于遼甯醫科專門學校。1944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學習,次年回國。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南京中央醫院外科主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建國後,曆任南京抗美援朝志願軍醫療團團長,天津第一軍醫大學外科學教研室主任、教授,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院外科主任兼泌尿外科主任、教授,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是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我國泌尿外科創始人之一。五十年代創用病竈清除術治療腎結核,並論證了手術適應征。六十年代成功地施行了腎動脈架橋術。

许殿乙 许殿乙教授1933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44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次年回国。1944年赴美国学习泌尿外科一年。回国后,出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主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

全国解放后,参加组织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任团长,积极开展外科工作,救治了大批志愿军伤病员。尔后,受聘于第一军医大学,任外科教授等职。1958年调解放军总医院,先后任大外科主任、一级教授等职。

1950年12月 30日 , 南京志愿医疗团正式成立 , 团长为华东军区医院外科主任许殿 乙 。全体团员经 过体格检查、预防接种和一个月的政治及业务训练后 , 编成 6个手术队、5个医疗队 (内含 1 个精神病队 )、1个防疫队、1个血库队 , 每队 10~30人不等。  1951年 1月 30日 , 首批医疗团团员开赴前线。2月 2日 , 到达志愿军长春第一医院管理 局 (以下简称 “长春第一医管局 ”)。所属各队被分到吉林和辽宁两省铁路沿线地、市的陆军 医院 , 任务是配合诊治自朝鲜前线转运回来的志愿军伤病员。各队于 2月 10日左右分别到达 长春、敦化、吉林、锦西、兴城、榆树、锦州、四平、蛟河九个野战医院 。2月 15日左右 , 各队正式开始工作。从第三批开始 , 医疗团专门组织了一个赴朝医疗队 (组 ) , 先后有五 个队 (组 ) 到达朝鲜阳德郡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二分部基地医院。

熊汝成,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 熊汝成,男,1908年11月生,湖北省蕲春县人。他193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8年制医本科毕业。留校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住院医师,1938年任主治医师和助教,1941年在贵阳医学院任讲师、副教授,1945年至1947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医院进修泌尿外科。1947年回国即在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工作,开创了中山医院泌尿外科。1950年抗美援朝时,他担任抗美援朝第七大队大队长。1953年被卫生部和上海市高等教育局评聘为三级教授。 熊教授历任中山医院首任工会主席、泌尿外科主任、外科教研组主任、医学系副主任、医学系一部主任、中山医院护士学校校长、中山医院副院长、国家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全国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上海泌尿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泌尿外科学术组组长、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会理事和男子组组长等职务。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生前曾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等。1947年-1954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外科副主任、主任、教授。 1955年-1984年,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

苏鴻熙 ,江苏铜山人,男,汉族。1915年1月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1949年赴美国留学。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学领域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1915年1月30日生,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医科,授予学士学位。1943年——1944年参加抗日战争,回校任外科住院医师、助教、住院总医师、讲师。1949年赴美芝加哥西北大学附属医院及依里诺依大学研究医院进修麻醉、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1957年春回国后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1972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工作,先后任胸外科、心脏外科主任、教授。 1985年10月—1992年5月被选任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首两届主任委员。1992年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体外循环委员会主委。曾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等主编。苏鸿熙教授于1957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克服美国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利用在美工作期间的全部积蓄,购置了人工心肺机和有关设备,携夫人毅然回国。他为了躲过美国移民局的刁难,先取道欧洲,后其夫人以赴欧旅游为名取得离美护照(当时美国当局不准美国人到中国大陆),到苏格兰会合后,终于取道法国、捷克经苏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虞颂庭(1914.05~2010.05),男,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创始人之一、全国重点学科天津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创始人、中国著名泌尿外科学家、著名医学教育家。天津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原副主任委员。夫人俞蔼峰是中国国著名妇产科专家。

王历(1900-1977)博士是为周恩来总理医过病的医师,声名远扬海外。他也是浙江民进四位创始人之一,对我会的发展与壮大作出重要贡献。   

王历于1900年出生于福建古田县大桥沂洋村,自小受家庭良好教养。少年随任建瓯牧区的父亲王有望在建瓯培汉中学就读,毕业后入福州协和大学学习,继入湘雅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学医。1929年获美国雅礼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王历最初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外科医生。1932年任南京中央医院主治医生。1934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修泌尿外科,兼任住院医师外科助教。次年返南京中央医院,旋赴贵阳中央医院任泌尿科主任。1940年任重庆陆军医院外科主任兼副院长,1944年任重庆陆军医院外科主任,1946年赴镇江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院长。1948年底,王历继我国著名外科前辈钱礼之后,出任杭州市民医院外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杭州省立市民医院外科主任、浙江医学院教授兼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仁爱医院外科主任、杭州工人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是由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学家王历畊教授 和杨松森教授于 1952 年创立,是我国最早 创立的泌尿外科之一。

1953年5月因工作需要,王历由中央政务院安排调到北京医院任中央领导的保健医师。

http://yhwh.bookall.cn/pdf/section429610.pdf

王历耕,是五十年代杭州城有名的外科医生,美国留学回来。解放后,市总工会接管了当时的红会医院,任命王历耕任院长(兼浙医二院院长)。王历耕是全国有名的泌尿科专家,他做过很多次的肾结石、肾肿瘤等手术,他是主刀,我是副手。我与他的关系密切,不仅因为我是他的学生、助手,更多的是因为他对我有一种关爱之情。即使在他上调中央之后,我们还保持书信来往。记得当时我们合写的《肾结核六十九例统计分析》一文被中华医学杂志1953年第七期刊出,我把稿费寄给他时,他又把钱退还给我。他在信中说希望我能和他保持联系。

民国18年(1929年),王历耕获美国雅礼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协和医学院任外科医生兼助教,后至南京中央医院任主治医师。民国23年,赴美国进斯坦福大学进修泌尿科外科,翌年回国,先后在南京中央医院、贵阳中央医院任泌尿科外科主任,民国29年,任重庆中央医院外科主任兼副院长。其时,重庆设有中共中央办事处。王历耕追求进步,订阅《新华日报》,时与中共党组织接触,曾为周恩来重整右臂骨折,还为不少革命同志治病,终被医院当局解聘而改任重庆陆军医院外科主任。民国35年,离渝赴任江苏镇江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院长。民国38年任杭州省立医院外科主任。 解放初,王历耕受军管会委派接管杭州市各大医院。1952~1953年,任浙江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第二医院院长、仁爱医院外科主任。并先后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杭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被评为浙江省、杭州市两级劳动模范。

王历耕是我国著名的泌尿科外科专家,50年代即为中华医学会永久会员,国际(比利时)外科学会会员。著有《第四性病》、《结核性输尿管结石》、《副睾丸炎》等论文,合著《泌尿科科学》,译著《外科生理学》,还提出女性激素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等新课题。在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勇于探索,卓有成就。1953年,王历耕调任北京医院保健医师、外科主任。此后他顾及党内外老同志的健康问题,致力于老年病研究,带领青年医师探索发病缘由,采取有效疗法,并积累许多病例,作出详细阐述与论证,为老年病学做出新贡献。60年代初,王历耕投身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为男性结扎比女性结扎简易安全”的论断,并率先为同行中青年男性成功地做结扎手术。1964年他参加巡回医疗队,到河南新乡洪门公社,动员并精心为老乡们做男性结扎手术。回城后,勉励青年医生说:“医疗工作无高下之分,对人民疾苦要一往情深。要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现状作出贡献。” 王历耕一生行医,一心为民,1966年春,他身患胆囊结石,还主动把多年所积蓄的1.2万元交公。1969年“清理阶级队伍”时,他虽被视为“反动权威”而遭批斗,又患胆管结石而日感力不从心,但每念身受人民供养未能服务人民而深感内疚,于1974年又申请降低工资,并把剩余存款1.19万元交公。他说:“来自人民,还于人民”。1977年春,王历耕因心肌阻塞而逝世,终年77岁。 王历耕生前长期在外工作。幸于1961年、1963年先后陪同朱德、董必武、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偕同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参观团视察参观古田溪水电站时,得便回乡里走访乡亲探问胞姐。临别时,在城关特意购买两盆故土兰花,聊志赤子之心。

-----------------------

北京医学院一级教授:

马文昭 胡传揆 藏玉洤 刘思职 毛燮均1 薛愚 毕华德 沈隽淇 林振纲 吴朝仁 金宝善 蒋明谦

上海第一医学院一级教授: 颜福庆 黄家驷 胡懋廉 钱悳 张昌绍 荣独山 徐丰彦 谷镜汧 林兆耆 杨国亮 吴绍青 陈翠贞 王淑贞 郭秉宽 沈克非 苏德隆

上海第二医学院一级教授:高镜朗 兰锡纯 邝安堃 叶衍庆 余贺  胡文耀 倪葆春 黄铭新 傅培彬
 

广州医学院一级教授:谢志光 梁伯强 陈耀真 陈心陶 林树模 秦光煜 钟世藩 周寿恺

湖南医学院一级教授:易建龙 齐镇垣 凌敏猷 谢陶瀛 林筱周 王肇勋 黎光熙

天津医学院一级教授:朱宪彝 金显宅

河北医学院一级教授:张曮 沈阳医学院一级教授:吴执中 米勒 高文翰 李佩琳

江苏医学院一级教授:颜守民 许本谦

山东医学院一级教授:尤家骏 孙鸿泉

大连医学院一级教授:张毅 魏 曦

武汉医学院一级教授:姚永政 于光元 李赋京 梁之彦 李宝实 金问淇 陶桓乐 杨述祖

四川医学院一级教授:刘承钊 黄可维 曹钟墚 浙江医学院一级教授:王季午 王仲侨

西北医学院一级教授:侯宗濂 青岛医学院一级教授:徐佐夏 潘作新

安徽医学院一级教授:张锡祺 顾恺时 山西医学院一级教授:邵象伊

湖北医学院一级教授: 朱裕璧

华东药学院一级教授: 张辅忠 萧元定:一级教授、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现代第一代一流西医学专家。前湘雅医学院院长

徐维达:一级教授、中国现代第一代一流医学专家

秦作梁:一级教授,中国著名皮肤病学家

任廷桂:国家一级教授、著名骨科学家

黄友岐: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神经病学家

刘泽民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一级教授)

梁觉如: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儿科学家。

梁鸿训一级教授、中国现代第一代一流医学专家

彭治朴一级教授、 中国现代第一代一流医学专家

吴绍青一级教授、中国现代第一代一流医学专家

1956年9月陈文贵被评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龙伯坚一级教授,原名毓莹,号伯坚,龙璋之子。

中医学家 胡信德一级教授,妇产科教授,湖南省妇放科学创始人之一

方侃(1906—1968)肺科学家 一级教授

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闽侯,

一级教授 吴征鉴(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寄生虫病学家和医学昆虫学家、一级教授)

吴洁(1907.11~1994.12)字养源,今北京良乡人。著名医学家,一级教授。我国心脏内科学

------------

张涤生(1916.6.12-2015.8.19),江苏无锡人,医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一级教授,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整复外科之父”。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今南京大学),1964年首创远红外线烘绑疗法,1966年完成中国首例断指再植成功,1976年完成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1986年又应用微波改进型代替远红外线,1982年完成世界首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1996年完成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出版中国首部颅面外科学专著。张涤生毕生致力于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整复外科医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涤生打破传统的医疗观点,将“整形外科”更名为“整复外科”,从而扩大了医治范围。张涤生发明的“张氏阴茎再造术”被国际整形外科同行称为“中国卷筒技术”。

--------

一级教授产生于1956年,它的出现既是党和国家知识分子政策调整的产物,同时还与当时的工资改革直接相连。为使评级工作顺利进行,高教部制订出教授工资评级标准,其中学术水平、资历、才能等作为重要的衡量、参考标准,不过其中也存在言词流于空泛、尺度难以统一等不足。

各高校依据评级精神,在高教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中央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地方党委的领导下进行评级工作。此次评级,分成教学人员与学校行政人员两个方面进行,最终评定的一级教授中理、工、农、医居多,文科类偏少。

教授评级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过因为评级涉及物质利益,以及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是否被肯定和重视等诸多因素,所以在具体实施时,产生了一些矛盾。

-------------

 

 

 

表2  医学院教学一、二级教授名单

        1

北京医学院

1级

马文昭 胡传揆  藏玉涂 刘思 毛燮君  薛愚

毕华德  沈琪 林振纲  吴朝仁 金宝善  蒋明谦

12

2级

梁铎  李涛  王大同 王志均  马万森

5

2

上海第一医学院

1级

颜福庆  黄家驷  胡懋廉  钱慧  张昌绍  荣独山

徐丰彦  谷镜开  林兆耆  杨国亮 吴绍青  陈翠贞  王淑贞  郭秉宽 苏德隆  杨铭鼎

16

2级

徐荫祺 严开基 杨毅 许植芳 许世瑾 戴天石 王友祺  崔有毅  齐登科   林飞卿   张和岑  林鸿儒

 王鹏万  陈世騠 范日新 李亮

16

3

上海第二医学院

1级

高镜朗  兰锡纯 邝安堃  叶衍庆 胡文耀  倪葆春

6

2级

黄铭新  傅培彬 潘孺荪  聂传贤  杨宜  王以敬 李丕光  谢大任

8

4

广州医学院

1级

谢志光  梁伯强 陈耀珍 陈心陶 林树模  秦光煜

钟世藩  周寿恺

8

2级

叶鹿鸣  许天禄 汤泽光  朱师晦 陈国桢  罗潜

 许鹏程 白施恩

8

5

湖南医学院

1级

易建龙  齐镇垣  凌敏猷

3

2级

王肇勳  肖元定 林筱周  任邦哲 黎光熙 谢涛瀛

6

6

天津医学院

1级

朱宪彝

1

 

2级

马仲魁

1

7

河北医学院

1级

张曮

1

8

沈阳医学院

1级

吴执中 米勒  高文翰  李佩林

4

2级

秦耀庭  阎德润  陈东启  潘绍周 项全申

5

9

江苏医学院

1级

颜守民

1

2级

许本谦

1

10

山东医学院

1级

尤家骏

1

2级

张江泉  孙洪泉

2

11

大连医学院

1级

张毅

1

2级

吴襄  李昌甫

2

12

武汉医学院

1级

姚永正  于光元 李赋京  梁之彦  李宝实

金问淇

6

2级

陶恒乐 裘法祖   吕富华 杨述祖 范乐成 林公振

沈成武  宋名通 管汉屏 陈任

10

13

四川医学院

1级

刘承钊  黄可维 曹钟墚

3

2级

乐以成 吴和光 陈志潜  夏良才

4

14

浙江医学院

1级

王季午  王仲侨

2

2级

朱恒璧 余文光 李茂之 屠宝琪 蔡堡 石华玉  郁知非

7

15

西北医学院

1级

侯宗濂

1

2级

刘蔚同

1

16

青岛医学院

1级

徐佐夏

1

2级

潘作新  穆瑞五

2

 

 

 

 

 

17

东北医学院

2级

顾学裘

1

18

哈尔滨医学院

2级

石增荣

1

19

南通医学院

2级

石不器

1

20

兰州医学院

2级

马馥庭  王文义

2

21

贵阳医学院

2级

朱懋根 孟庆华  金大熊

3

22

广西医学院

2级

侯健  叶馥孙

2

23

安徽医学院

1级

张锡祺

2

2级

万昕

1

24

江西医学院

2级

孟宪荩

1

25

内蒙古医学院

2级

刘其瑞

1

26

南京药学院

2级

张辅忠

1

27

山西医学院

1级

邵象伊

1

2级

李希圣

1

28

湖北医学院

1级

朱裕璧

1

29

昆明医学院

2级

杜棻   梁家椿

2

 

 

 

 

 


来源: 凯迪网络 | 

 

=====================

1954年时,以历史学科为例,郭沫若(时任中科院院长)为行政二级,工资500元;范文澜(时任历史研究所三所所长)为行政六级,工资300元;顾颉刚为一级研究员,工资228元;罗尔纲、夏鼐、裴文中为二级研究员,工资200元;陈寅恪、陈垣为二级教授,工资253元(一级教授空缺);汤用彤为三级教授,工资235元;翦伯赞为四级教授,工资218.8元;向达为五级教授,工资200.2元;冯友兰、季羡林、刘文典为六级教授,工资184.8元。相较于其他学科尤其是理工科学者,待遇明显偏低,如山东工学院力学专家刘先志为特级教授,工资达350元。重理轻文的倾向较为明显,且存在许多非学术的因素。

 

钱学深

 
周恩来签署的任命书,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 1956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并任该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指導計畫協調技術。1958年開始研製航天運載火箭。
  • 1958年与中国科学院同事共同倡议并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60年「東風一號」近程地地彈道導彈發射成功。1965年人造衛星工程開始實施,1970年4月,中国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 1967年冯·卡门在1967年出版的自传中,特闢一章:“钱学森與紅色中國”。冯·卡门对钱学森的评语:“美国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学生”。

1955年8月4日,美国移民及归化局致信钱学森,取消对他的禁令,允许其离开美国。

 

有部分学者因种种原因婉拒或坚辞学校之推荐,自愿申请降低级别。

如哈尔滨工程学院教授、著名数学家卢庆骏先生即以乃师苏步青身居一级教授为由,申请降为二级,以示对恩师之尊重。

一代名师、时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的吴宓先生,更是对学校拟其为一级教授的决定惶恐不安,坚称能忝居三级已属荣幸之至,不敢有过高奢求。其在日记中写道:“原薪七级176.8元,今拟增为新三级225元,实嫌太多,愧不敢当。……宓近者科学研究毫无成绩,以视史系拟为新四级180元之琴、良两君,实瞠乎其后,何敢薪级凌驾其上?故今定宓薪级,以新四级180元为宜。”后学校又决意提升其为二级教授,吴氏亦坚辞不就,坚称“列新三级已极满意,祈万勿提宓至新二级,反至同人不融洽,宓亦不安心”。并几次三番托友人向相关领导代陈己意。这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一种风格和气质。

-----------

由于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杜国庠、刘大年、夏鼐、黄文弼、谢国桢、罗尔纲、谢国桢、尹达、李亚农、金毓黻、容肇祖、胡绳、吴晗等史学大家,或在中科院任职、从研,系属研究员职称系列;或为国家重要党政官员,故不在此次大学教授分级之列。不过,他们“位高权重”,大都被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从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上看,与一级教授相仿。事实上,向达、陈垣、陈寅恪、冯友兰、季羡林等一级教授同时亦为学部委员。

---------------

 

所有跟帖: 

【苏鴻熙】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32671 bytes) () 05/01/2016 postreply 17:01:47

【口服降糖药 - 硫醯基尿素 / 磺酰脲 類】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29127 bytes) () 05/02/2016 postreply 22:31:05

一级教授上医最多(16),然后是协和,北医(12),二军大(11),301医院,上二医(9),广医(8),湖医(7) -杨别青- 给 杨别青 发送悄悄话 杨别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19:44:35

【北京 上海 全国一级教授最多的两个地方】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3076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22:46:0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