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路德宗教改革的现实意义

(2018-01-13 12:21:14) 下一个

路德宗教改革的现实意义

从今天的眼光回头看,500年前的欧洲已经逐渐走出了中世纪,看到了“现代化”的曙光。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2世纪罗马教会在社会上兴办大学,走上了开启民智、倡导思想自由的不归路。13、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下来的希腊古典哲学、数学、历史、政治等著作被重新译回拉丁语,导致了15世纪的“文艺复兴”。绘画、雕塑、建筑特别是希腊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在欧洲土地上获得重生。另外,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嘎马1498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拓了人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人类文明不知不觉到了一转折点。

500年前的欧洲是封建社会,大小封建主拥有全部土地,“农奴”耕种土地并将收获的一部分交给贵族。但贵族有责任保证农奴的温饱,保卫“国家和平”。战争时,贵族责无旁贷冲锋在前、流血在前。事实上,贵族正是因为在战争中表现勇敢,被封地而成为贵族的。应该指出的是,农奴不是奴隶,农奴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比如,婚姻自由、迁徒自由,改行(商人、手工业者)自由,等等。农奴虽然没有自己的土地,模糊一点也可以说:农奴是农民。

很多封建主也是教会的“领导”。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康斯坦丁立基督教为国教。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此欧洲“国家”受宗教和贵族的双重领导,或者说是“政教合一”。罗马教廷没有军队,但1095年教皇乌班一声呼喊,七次十字军东征持续了近两百年。在这种政治体制中,教会更象“政治领袖”,或“精神领袖”,它负责意识形态,维护欧洲的政治稳定。贵族更象今天的政府,维持地方的社会秩序。

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13、14世纪欧洲城市发展很快,诞生了“自由城”。通过商人、地方教会与“上级”的斗争,自由城不再向上交税。只有在神圣罗马帝国组建军队时,自由城才必须出钱出力。自由城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拥有政府的全部权力。

中世纪欧洲城市人口不过百分之十,但他们是推翻封建社会,走进现代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比如,1219年纽伦堡成为自由城,到十五世纪末纽伦堡已是两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中百分之五十的市民能写会读。当时一个印刷厂就有24台印刷机,100台装订架。阅读市场已经形成,“媒体革命”的气候已经形成。

到16世纪初,欧洲除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外,政治体制变化不大。1453年伊斯兰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不断侵占东欧,对欧洲核心地区的威胁日益加深。在这种形势下,罗马教廷担心欧洲和平,筹集军费备战。同时为了建造梵蒂冈大教堂,大肆销售“赎罪卷”。许诺教民只要出钱,无论罪恶多深,死后不用下地狱,直接进入天堂。

34岁的路德,“圣经”学博士,认为“花钱”不可能消除罪恶。于是1517年10月将自己起草的《九十五条论纲》寄给了缅茵茨和勃兰登堡大主教。路德提出论纲的目的当然不是“炮打司令部”,更不是有意分裂教会、挑起战争,路德本意只是学术讨论。

是不是学术讨论并不是路德博士自己说了算。在罗马教皇的眼里,路德就是寻衅滋事。我们现在看的很清楚,当年的教会对“理论”没有兴趣,因为教会早已是百分之百的政治机关。教会不过是打着“代表真理”的旗号,为家族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当时的教皇来自弗罗伦萨富商梅里奇家族,“政教合一”升华为“政教商合一”。但事物的发展总是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教会“极权”越多,越是接近自己的衰败。

1518年路德在奥格斯堡和1521年在吾尔穆斯城两次“帝国会议”中拒绝收回《九十五条论纲》。一次面对红衣大主教,身兼罗马教廷会议主席的教皇全权代表。 此人被公认为理论水平最高的权威。 (教皇是教廷会议选出来的,可见“主席”的权力之大)。第二次是面对血气方刚、年仅20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里五世。路德能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以“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为理由,坚持自己观点不变,勇气惊人!

路德当然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危险。1518年去奥格斯堡前,他对同事说,“闭上眼眼睛,就能看到烧人的大火”。在与红衣大主教对话三天后,路德连夜出逃。1521年动身去吾尔穆斯城前,路德要求查里五世签署一份“人身安全保证书”。后来路德一身平安,生活幸福美满,归根结底是萨克森大公贤哲腓特烈在背后保护。即使查理五世在颁布“帝国法令”,宣布剥夺路德的“公民”权利、禁止路德传教、销毁路德的全部文字、禁止任何人与路德交往、任何人发现路德行踪必须把路德交给皇帝等等之后,查理五世依然同意“法令”不在萨克森张贴、公布。这实际上是放了路德一条生路,因为腓特烈在查理五世当选皇帝这件事情上帮了大忙。

贤哲腓特烈保护路德的原因有两个。一,他认为路德是他管辖下的市民。如果路德有罪也轮不上罗马说话。第二,腓特烈认为路德是大学教授,对《圣经》有自己的理解是“天经地义”,不能因为路德与教皇的观点不一致,就必须受到打压。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最根本的观点是,钱买不走罪恶。获得上帝宽恕的原因是“上帝的仁慈”,以及“对上帝的信仰”。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钱”比500年前更加邪恶。今天,“有理”不知道能不能走遍天下,但“有钱走遍天下”千真万确。人们往往不痛恨有钱人犯下的罪行,而叹息自己没有机会“腐败”。

“钱能买什么”之问,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欧洲诞生的文明,包括科学技术以及法治宪政等被全世界接受。但这些“好”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仁人勇士奋斗而来的。路德是其中之一。路德不是英雄,他反对1524年到1526年的德国农民起义,与当时大多数基督徒一样,路德痛恨犹太人。但这不影响路德宗教改革的现实意义。

1547年查理五世动用军队镇压新教联盟,军事上取得胜利。当时的萨克森大公和黑森大公被关押。但是,宗教问题不可能用军事手段解决。两年后,新教联军也打了胜仗,查理五世仅侥幸逃脱。罗马教会于1545年召开了220人参加的教廷会议。教皇要求这些地球上“理论水平最高的教徒”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新教和旧教能否从宗教的意义上统一”,“个人有无选择不同宗教的自由”,“个人信仰与国王不一致时,个人必须离开国家,还是国王必须容忍”,等等。可能这些问题太难,会议开了十八年,18年啦!结论是个人有自由,但是不可能有“宗教和解”。1562年罗马决定不再销售赎罪卷,但同时征收“战争税”。

1552年,查理五世任命他弟弟全权处理新教问题。弟弟虽然也痛恨路德,但认定宗教问题只能政治解决,只有通过“政治妥协”,才有和平。1552年,双方开始了艰难但富有成效的谈判。终于在1555年奥格斯堡的“帝国议会”上达成“和平协议”:保证“宗教自由”。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同的宗教观点可以和平相处”。宗教问题没有谁是谁非,没有人可以以“上帝的名义”发动战争。查理五世对“和平协议”极为不满,一年后辞职进了修道院。弟弟成为圣神罗马帝国皇帝,蜚迪男一世。

罗马教廷当然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1618年罗马特派员在布拉格皇宫从二搂被扔出窗外,新、旧两派的矛盾再次爆发。30年战争由宗教问题引起,后来演化成欧洲列强的权力战争。1648年,列强在德国明斯特签署《和平协议》。到这时,欧洲贵族做大,罗马教廷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这意味着欧洲开始走出“政教合一”、“政教商合”一的封建社会。

大江东去不可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今天早已进入了现代化。但路德500年前面对强大的教皇、帝国皇帝不改变自己的观点,至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今天说出自己的观点仍然需要勇气,甚至冒着坐牢的危险。 权贵利用“钱”压制底层百姓,用“钱”掩盖自己罪恶、维护自己的利益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2018年1月14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