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共剪烛

同坐西窗下,尽听风雨声
个人资料
正文

《长河两岸》002 此岸--老友 (2)

(2021-07-03 15:12:15) 下一个

 在目前搜索引擎能找到的所有官方文件里,薛启正个人简历是这样的:薛启正,男,19**年**月生,E省人,汉族,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年毕业于E大学机械制造系,研究生学历,毕业后至省第一机械制造厂,历任…之后,简历内容如朝阳般耀眼,如火箭般令人瞩目。

赵海山是学历史的,每每看到报纸上登出薛启正愈来愈意气风发的照片,和照片下附着的越加厚重的简历,不免回忆起两人的初次见面。

赵海山父亲老赵教授是E大教授,机电工程系,留美背景。赵海山母亲谢秀云出身旧式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不论家门外是什么气候,对赵海山兄妹的教育一直抓的很紧,加之在省城亲戚朋友众多,小日子很过得去。老赵教授一家没住在E大校园内,而是住在距大学两站路,市中心的祖宅里,独门独户的院子,两层小楼,曾被占用过,又还回来,一家人住的舒舒服服,快快乐乐。他住的房间在二楼,推开窗,下面是条少有人经过的僻静小街,小街左拐连着座小小拱桥,桥下的小河不过五六米宽,是长河密如蛛网的支流里,微不足道的一条。他住的这间原本是妹妹赵海燕的房间,方方正正,窗子朝南,少说有二十个平方,是家里条件最好的卧室,可赵海燕有一天突然嫌弃小街和石桥处连接处装了盏特别亮的路灯,扰她睡觉,死活不愿意住这间,他只好让出自己那间朝西的小卧室,搬到妹妹这间。

第一晚关灯后,薄薄的浅蓝色小花窗帘确实拦不住窗外明晃晃的路灯光亮,加上没有困意,他干脆起床又坐到了书桌前。书桌在窗下,刚开学的九月天气,窗子开了半扇。他拧亮台灯,翻开看了一半的《中国通史》第四册。

老赵教授原本希望赵海山能子承父业,至少也得是理工方向,可他的数学成绩总是在60分上做技术高超的低空飞行,让老赵教授很无语。而历史成绩呢,E大历史系主任有次在学校里碰见老赵教授,开玩笑说只要后年赵海山报历史系,自己肯定收为关门弟子。老赵教授好歹在美国待过,只好随他去了。

刚看了两页书,赵海山听见有声音从窗外传来,一开始隐隐约约听不太清楚。声音没有断续,听了一会,终于听出是有人在读英语,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一课,今天刚上过,所以有印象,可是,可是,那人读的哪里是英语,简直就是分贝不高的持续噪音!

老赵教授没给赵海山遗传什么数理化基因,对他没法看的数学成绩也睁眼闭眼,唯独对他的英语抓得很紧,这也跟老赵教授去美国做过一年访问学者有关,老赵教授回国后跟他很严肃地谈过为什么要好好学英语,“我出去一看才知道,学不好数理化没关系,学好英语才能走遍天下。你给我记住了,英语要是学不好,到时候我真跟你急!”还好,他从没让老赵教授跟自己着过急,可眼下,他对窗外源源不断、铿锵有力、貌似英语的噪音真有点着急了!

赵海山放下手里的书,伸长胳膊,微微撩起窗帘一角。窗下小街和石桥的连接处,那盏明晃晃的路灯下,背对他站着个细瘦少年,低头捧着本书,在朗读。角度关系,看不清那少年的脸,却看清了少年穿的裤子和鞋子。应该是深色的裤子,灯光下看来就像是淡金色,淡金色的裤子说不好是长裤还是短裤,因为裤腿虽然过膝,却明显没遮住小腿肚,九月初的天气这么穿,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身体好不怕冷,那少年脚上穿双凉鞋,最简单的“工”字款,根本不合脚,脚后跟倔强地顶过了鞋底,大脚趾有一半不甘心地直接踩在地上。他原本就要叫出声的那句“请你小声点!”被那两个大脚趾硬生生踩回肚子,转而拉住窗户上的把手,悄悄掩上窗户,“嘎吱”,轻轻一声,不知是掩住了窗外的声音,还是止住了窗外的声音,他终于在寂静中看完了整个章节。

赵海山上的E大附中是全省最好的中学,每年高考升学率全省第一,考进附中高中部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校门。他能从附中初中部直上高中部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总成绩刚刚达到入学标准(这个标准比外面考进来的要低些),还有一个,他属E大子弟生,多少有几分照顾。入学后,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以E大子弟为主的直升派和从省城各个角落考进来的外来派,两派之间互相瞧不顺眼,也少交集,却都在暗中较劲。除了学习成绩,女孩子比身材相貌、衣着打扮什么的,男孩子就较量体育和家世背景。赵海山是妥妥的子弟生,家世背景在一众子弟生里更是寻常,除了偶尔出头露脸,大多时候都安安静静的。

根据入学成绩,赵海山分在高一五班,不论生活还是学习,都没有太大变化:同样的校园,几乎同样的同学,面熟的老师,至于功课嘛,也算没什么太大变化,反正他都能应付,喜欢的依旧喜欢,不喜欢乃至恐惧的也还有,比如从上初中开始就有的1000米长跑到了高中还要继续跑下去,让他这根白嫩的小豆芽菜依旧吃不消:从前即使他九死一生地跑下来了,也从没及格过。

九月份,高中一开学,再次面对1000米长跑,他不可能像女生那样给自己找个顺理成章的借口不去跑,也学不会外来派那样特意跟体育老师套近乎让老师放水,每次上体育课比鉴真东渡都艰难。

这天,他换好了白色回力球鞋,随着大家一起去操场上体育课,心里琢磨着万一体育成绩又因为1000米跑拉了后腿,怎么跟老赵教授解释,对面涌过来一群刚下体育课的同学,都是同一年级的,不知谁说了句,“薛启正,行啊,你这回又跑了3分15秒啊!我看夏老师乐得秒表都快捏不住了!”赵海山正无比艰难地向着4分30秒的及格成绩靠拢,听到3分15秒,顿时抬起头来,恰好看见迎面走来的几个人。走在正中间的少年,中等个子,头发短的几乎直贴在头皮上,苍白细瘦的脸上有双不大不小的细长眼睛,单眼皮,两道剑眉,直直入鬓,鼻梁端正、高挺,嘴唇不薄不厚,因为正说着话,能看见几颗洁白的牙齿,穿件洗得褪色、松松垮垮的蓝色跨栏背心。他看见那吊在小腿肚上同样洗得褪色的蓝裤子和透过不合脚的凉鞋几乎踩在地上的两个大脚趾,才意识到,面前的少年是谁。恰在这刻,不远处体育老师喊了句,“薛启正,你过来一下!”那少年丢下一众同伴,转身跑回了操场。

附中高中部每月的考试成绩会贴出总成绩和单科最好成绩前20名,目的是激励大家努力学习。总成绩前20名里第一名是一班的薛启正,没有赵海山。单科最好成绩里赵海山霸占了英语和历史两科的第一名,两科都是110分(有10分是附加题得分),剩余科目他的名字都不在排行榜上。薛启正除了英语和历史,其他单科成绩大多都是第一名,尤其是数理化成绩,高出第二名好大一截,体育成绩呢,竟然是98分,赵海山看完排行榜,半天没回过神来,他弄不明白薛启正体育的这个98分是怎么来的,哪2分是如何扣的。

所以,赵海山在忍了一个月之后,有一天终于放下手里的《中国通史》,撩开半幅窗帘,探出头,冲着路灯下正铿锵有力读英语的薛启正大声说了句,“读exactly,不是ectly。”声音在10月初微凉的夜里传递着少年读书人的温暖。

赵海山看见薛启正那颗剃着短发的头先是顿住,之后,薛启正顺着声音看过来,看见窗里的赵海山,显然愣住了,短短停顿后,薛启正认真重复,“exctly”,带着省城南郊特有的口音。

赵海山又读了一遍,“exactly”

薛启正重复着,“exactly”

赵海山点头,“这回对了!”说完,冲薛启正笑笑。

薛启正也笑了, 即使在晕黄的灯光下,牙齿还是白得令人难忘。

赵海山在寒假期末考试年级总排行榜上发现自己的名次前进了几名,当然,薛启正还是年级总成绩第一名。赵海山的名次能提高,是体育成绩上来了,从没及格的1000米跑终于及格了,没给他的总成绩拖后腿。而薛启正呢,英语成绩明显提高。

他们两人的成绩都有提高,是薛启正在体育老师支持下,组建了长跑小组,每天放学后留在学校训练半小时。赵海山起初压根没想过要参加这个小组,他没兴趣。薛启正也没邀请他参加,概因长跑小组的成员大多是外来派,直升派参加长跑小组的个顶个都能和薛启正拼个上下高低,只是薛启正有次在跑步前跟他商量能否等跑完之后,请教几个英语问题什么的。老赵教授诲人不倦的基因到底还是传给了赵海山,所以他很难拒绝薛启正这个年级总成绩第一名向自己这个年级英语成绩第一名请教点英语问题,就捧着《中国通史》第五册坐在操场边看,等着薛启正跑完。

400米一圈的操场,薛启正跑了半圈之后直接跑到他身边,“赵海山,坐着冷,下来溜两圈吧!”

10月中天气,还说不上有多冷,赵海山看着眼前穿蓝色跨栏背心的薛启正,又看看薛启正脚上那双明显肥大的绿色军用胶鞋,再看看自己脚上雪白的球鞋,拒绝的话真说不出口,就放下手里的书,“好吧!”

薛启正说溜溜,就是走路,没有跑,一边走,一边问了他几个英语问题。

下一次,赵海山也不好意思让薛启正单单陪着自己走,就跟在长跑小组后面跑了几步,真是几步,连半圈都没有。

之后他又跑了几次半圈,发现自己还能继续跑,干脆跟在长跑小组后面,一圈,两圈地跑下来了。

寒假期末考试,赵海山的1000米跑成绩是4分10秒,再努把力,都能达到良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