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红毛黑毛学中文

(2008-01-05 12:34:34) 下一个

● 谢盛友 

    现在是2007年12月,汉语在欧洲很时髦,在我们这个小镇六所文理高级中学,就有三所开设汉语课。妻子在孔子学院任教,也在小镇中学教授汉语,有一个班竟然有五十名之众。 ( http://www.tecn.cn )
    红毛学汉语,一是对中国好奇,觉得汉语很有意思,练得一身“你好!”,休闲时与朋友逗逗乐。二是想到中国工作,快毕业的大学生或现在任职于大公司的工程师,就怀着这个目的。红毛学汉语,第一种情况居多,学着玩。第二种比较少,学着用。 ( http://www.tecn.cn )
    上个世纪,德国纽伦堡中文学校创办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纽伦堡的中国孩子不再堕落”。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说,“德国的中国小孩”说中文时总夹带德语单词,比如“这个游戏很 lustig(有趣)”,这种操“混合语言”的孩子,我称为“堕落”的小孩。有了中文学校,中国小孩可以学习中文了,会有长进,因此不再“堕落”。 ( http://www.tecn.cn )
    我们一直很忙,没有时间专门开车送儿子去纽伦堡学习中文,不过,在家里也经常教儿子学中文,并且规定,在家 里不许讲德语。儿子说中国话还可以,但写中文字,真要命。今天会写,明天忘记,刚刚会写,现在忘记。怎么办?没有学习掌握中文的环境,“英雄无用武之地!” ( http://www.tecn.cn )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海外华人父母心!
    “我是中国人”那五个中国字,“我”字他今天会写,明天忘记,不是漏掉一撇,就是少了一点,可谓“我”中无“我”。“国”字更可怕,今天少了底下一横,我看了说:“糟糕,国无边界,于骅,你还是很有地球村概念的嘛!”明天的“国”字中间的“或”字中间没有“口”,我看了更哭笑不得:“以你这样下去,定会国将不国,亏你还是一个中国人!” ( http://www.tecn.cn )
    为什么我们当年学外语就记得住、记得牢,因为我们想出国,迫切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所以有压力。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效果。黑毛儿子学中文,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外,就根本的是,没有压力和动力。 ( http://www.tecn.cn )
    发怒。于是“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把儿子送到纽伦堡中文学校去。第一次是妻子开车送儿子 的,毕竟七十多公里路程,为了不迟到,早上十点一刻就出门,下课回到家里,也是下午四点钟了。儿子学中文,烦恼了一天,而妻子开车陪同,也劳累了一天,犹然有一种“划不来”的感觉。 ( http://www.tecn.cn )
    我反驳,学中文,那是一场救国运动!所花费的时间和汽油费,不能按照快餐店卖炒面或广东鸭的价值来计算。我的意思是说,从浅的方面讲,现在学中文,于骅至少可以懂写中国的“国”字,那不是救国运动是什么?从深的方面讲,学中文是现在投资,未来收获,人们不是都在起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吗?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不懂中文,哪行?! ( http://www.tecn.cn )
    第二次轮到我执政,送儿子到纽伦堡学中文。全班又是我们父子俩第一个到达,刘青老师到了,我上去问候:“您是刘青老师吧!我是于骅的爸爸。”刘青老师握着我的手说:“久仰!久仰!”“不敢当!不敢当!” ( http://www.tecn.cn )
    儿子在一边听了我与刘青老师的对话,觉得很奇怪:“久仰不敢当,那我敢当!”儿子对着我和刘青老师的面,突然间吐出这么一句。 ( http://www.tecn.cn )
    毛毛来了,儿子与他一口德语交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说:“在中文学校,请用中文交谈!”儿子一下子反驳道:“Nein(不)!”我不假思索地回他一句:“Doch(必须)!”糟了,混合语言,从我的口里吐出,“堕落”从我这个当爹的开始。 ( http://www.tecn.cn )
    十一点半,上课开始了,我跟刘青老师说,我想在课室的后面坐,观察一下小孩学中文的情况。这样的一个班级,交给刘青老师,也真难为她。班里的孩子,什么样的都有,能说会写的有,会说不会写的有,不会说不会写的也有。 ( http://www.tecn.cn )
    我们为什么要让黑毛后代学中文,就像胡适说的一样,我们这把骨头,燃烧成灰毕竟还是中国人。就是这点不忍的心维系着我们的汉语情感,也就是这种汉语情感维系着我们这份不忍的心。百年、千年,直至永远。 ( http://www.tecn.cn )
    
    写于1998年11月, 修改于2007年12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穆紫荆 回复 悄悄话 很多身在此地异乡的华人父母希望把自己遥远故乡的情结传承给孩子,可是孩子们却认为其父母是在把遥远异乡的情结强加于身在此地故乡的他们。这是两代人的情结错位。也是我们所要接受的现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