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19世纪引进中国劳工简史-3
(二) 伊瓜苏镇
伊瓜苏镇(今新伊瓜苏市、离里约热内卢30公里)早在1831年以前就有中国人居住。1831年2月,里约热内卢主教José Caetano Coutinho巡视伊瓜苏镇(当时称为Nossa Senhora do Pilar do Iguassú)时,中国人Nan (João Francisco)要求为他洗礼,但该主教因Nan不信仰天主教而予拒绝。在当时,不信天主教就是异教徒,不能分给土地,死后也不能进天主教徒墓地。在伊瓜苏教区登记簿上,现仍保存着一些中国人洗礼、结婚、死亡的登记,他们的教父、教母、证人全是黑人。在1875年以前,伊瓜苏只有天主教堂的墓地,没有公共墓地。
1、中国人公墓
在离里约热内卢25公里新伊瓜苏市(原称伊瓜苏)附近有两处中国人公墓,一处在Japerí(原属新伊瓜苏市,1991年6月30日建市,离新伊瓜苏市45公里、Queimados市35公里、Paracambí市35公里),另一处在Paracambí市(原属Vassoura市,1960年8月8日建市,离Queimados市31公里、Japerí市35公里、里约热内卢市76公里),大约建于1860年。为什么会在此两处建有中国人公墓?一是因为在1875年之前,伊瓜苏只有天主教堂公墓,禁止安葬非天主教徒。而更重要的原因是1855~1860年参加修建“佩德罗二世铁路”的大批中国劳工染病死在这段铁路线上,火化后被埋进了这两处公墓,据说,在Japerí市还有不少中国筑路工人后裔。Japerí市面积82.95公里,人口10万人(2008年),黄种人占1%。
2、“焚尸之城”(Queimados)
在里约热内卢州新伊瓜苏市12公里处有一个叫“Queimados”的城市,原属伊瓜苏镇的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a Conceição de Marapicú村,1858年才建立居民点“Queimados”,1892年5月8日建“Queimados”区,1990年12月21日单独建市,仍叫“Queimados”。“Queimados”在葡文中是“焚尸、烧死人”之意,这个城市怎么起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1855~1860年,5000多名中国“苦力”参加修建巴西第三条铁路“佩德罗二世铁路”时,因当地流行霍乱、恶性疟疾等疾病,致使大批中国劳工染病身亡。据Paula Pessoa工程师的调查报告,有5000多名中国劳工死亡。因瘟疫死人要就地火化,故常在铁路沿线附近焚尸,当地人因而称此铁路为“焚尸之路”(Estrada dos Queimados),连新建成的Marapicú车站也被称为“焚尸之站”,随后也就当然变成了村名、区名和市名。这是巴西唯一的一个托中国死亡劳工英灵而兴起的城市。 “Queimados”市面积76.92公里,人口13.78万(2008),离里约热内卢市50公里。
(三) Bananal市
Bananal位于圣保罗州东北部,离圣保罗市343公里、里约热内卢市160公里。在巴西帝国时期,Bananal是圣保罗省最富裕的市、最大咖啡生产中心。1835年,一批中国茶农由里约热内卢去该市指导种茶。这批人到后不久全部进城当商贩,有的人还开了烟火作坊。
在Bananal市“Washington Luiz总统街”36号与40号,有两所中国先侨19世纪住过的房子,称为中国人故居(Casas dos Chineses),此故居也是烟火作坊,曾多次发生过爆炸,当地居民称此街为“烟火街”,直到20世纪中叶后才改为现名。这两所房子保存至今,现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在Bananal市也保存有中国先侨所立遗嘱的原件。
(四) 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北部
巴西帝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与企业家Teófilo Ottoni是米纳斯吉拉斯省东北部人,他哥哥 Christiano Benedito Ottoni是“Rio Bonito”子爵,也是巴西帝国政府顾问、“佩德罗二世铁路公司”董事长。Teófilo Ottoni于1847年在家乡组建“Mucuri河商业与航运公司”,于1853年8月23日建立Filadélfia镇(费城,1878年升格为市,后改名为Teófilo Otoni市,离Belo Horizonte市470公里)。为开发家乡地区经济,他集资于1853~1857年8月23日,修建巴西第一条公路Filadélfia - Santa Clara港(今Nanuque市)公路。1855年12月~1857年8月,100名中国劳工参加修建此条公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中国人到来,外国移民均住在Vale do Urucú 区。1938年12月17日,Urucú区另建Carlos Chagas市。
在1853年以前,在Santa Clara港(Mucuri河码头)已有中国人居住,并修建了造船厂、锯木厂、石砌码头等。
(五) 巴伊亚州南部
1812年继任的葡萄牙王室政府战争与外交大臣Barca伯爵Antônio de Araújo de Azevedo 在巴伊亚省南部的Alcobaça(1772年建镇,1896年7月20日建市,离萨尔瓦多830公里) 有一处叫“Ponte do Gentio” 的庄园,此人对种茶不热心,在1816年将一些中国茶农派到Alcobaça附近的Caravelas干活,又将9名茶农派到他在Alcobaça的庄园干活。
(六) 帕拉州贝伦市
贝伦市是帕拉州州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有中国移民。
(七)19世纪中国先侨绘画等遗物
在19世纪中国劳工劳动过的地方,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一些遗物。
1、 在圣保罗州Bananal市“Fazenda Rescate”庄园(建于1820年)宴会厅里,墙上悬挂着2幅中国古画,厅里摆着中国家俱,餐柜里摆着中国19世纪的瓷餐具。
2、 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北部的Diamantina市,“金色圣欧菲姬妮教堂”的侧墙上,悬挂着4幅中国木屏壁画,据说作者是18世纪中叶从澳门到巴西淘金的中国画匠。其中一幅画着《鲁滨逊漂流记》的场景,另有一幅天主教节日的画面,几个长辫马褂中国人打扮的看客好奇地站在一旁观望。壁画上,红底黑线图案很有中国工笔画的味道。
3、 18世纪上半叶,在米纳斯吉拉斯州Sabará市的Capela Nossa Senhora do Ó教堂(建于1720年)里有中国画,在德国大管风琴盒上绘有中国画。在Mariana市的Catedral Basílica da Sé大教堂(建于1709~1760)里也有中国风格的画。特别是在Capela-Mor da Matriz Nossa Senhora da Conceição 教堂(建于1710年)侧门上有中国画,题材是宝塔、天堂鸟、船、中国人,底为海兰色。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画是巴西画匠模仿中国瓷器上的画仿作的,有人认为是中国画匠绘的,也有人认为是一位住在澳门的华人画的,他曾在巴西住过一些年,还有人认为是生在印度果阿的葡萄牙人Jacito Ribeiro画的,他在米纳斯州许多教堂画了许多画。
【专题】(陈太荣 刘正勤) 巴西19世纪引进中国劳工简史-3
本帖于 2010-01-07 08:25:07 时间, 由版主 二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