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19世纪引进中国劳工简史-2
尽管巴西政府派团访华的议案受到强烈抵制,但议会最后还是批准了。1879年,巴西驻英国公使白乃多会见清政府驻英、法钦差大臣兼公使曾纪泽,希望与中国建交,拟派使臣赴华签约和招募劳工。由于当时派遣华工在国际上引起一系列纠纷,清政府不急于同巴西建交,婉劝巴西代表团不要赴华,并预先向巴西代表团明确表示不谈招工事宜。但巴西政府仍派巴西驻巴拉圭公使爱德华多•喀拉多(Eduardo Callado)率代表团抵巴黎同曾纪泽会谈,然后继续乘军舰赴华。巴西外交大臣仍指示巴代表团在谈判中,要坚持中国保证向巴西移民。巴西副特使穆达在回信中,表示有信心转变清政府的态度,他指出在中国存在很有影响力的促进移民的团体。喀拉多一行于1880年7月8日抵天津,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鸿章与之谈判,两国于9月5日签署《中国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条约》,宣布两国建交。
两国建交后,巴西政府坚持实行引进中国廉价劳工的计划,喀拉多也在中国建立了一些联系。他建议巴西政府采取措施促进移民计划的实施。这些措施为:邀请一位中国劳工组织成员访巴,并委托此人招募中国劳工;委托一家航运公司对中国移民提供安全运输;巴西在广州建立领事馆。关于中国向巴西移民问题,清政府1881~1886年驻美国、西班牙和秘鲁公使郑藻如也曾向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建议,要求清政府主动派使臣前往巴西,谈判招工办法,以使广东每年能向巴移民数万人。但他们两人向各自政府的建议均未被采纳,中国向巴西大规模移民计划就此搁浅。
1883年2月,巴西成立巴西—中国贸易与移民公司,拟在3年内运进中国苦力21,000人,每人费用为35,000雷伊(Rei)。1883年10月,中国海运公司经理Tong King Sing在一名加利福尼亚黑人秘书的陪同下到达里约热内卢。他此行的目的是就近了解巴西农业情况,同巴西当局和庄园主进行接触,谋求建立两国间直达海运航线。他受到了巴西帝国皇帝的接见,还去圣保罗参观伊比卡巴庄园。但不知何故,他在几个星期之后突然去了英国,致使谈判胎死腹中,再也没有恢复。1883年11月,巴中贸易与移民公司解散。1893年,巴西从中国招募475人乘德国“Tetardos号”轮船抵巴。
三、 第三次1893年,巴西拟引进百万中国移民再遭拒
1888年5月13日,巴西帝国政府颁布“金法”,彻底废除奴隶制。1890年6月28日,巴西共和政府颁布第528号法令,禁止亚非移民入境,认为那是变相奴役劳动。并决定建立港口警察对过往船只进行监察,对违反此法令的船长课以罚款。但巴西劳动力匮乏,特别是咖啡种植园和亚马孙地区橡胶业发展急需大批劳力。为解决劳力问题,巴西许多官员与大种植园主纷纷建议引进外国移民,有人甚至建议招募100万华工。在强大压力下,巴西政府于1892年10月5日又颁布了第97号法令,授权进口亚洲移民,优先选择日本与中国移民,圣保罗与里约热内卢两地立即成立了引进机制。
1893年,巴西派特使访华,向清政府提出引进中国移民的要求,并提出三项移民条件:凡愿移往巴西的中国人,①须加入巴西国籍;②必须携带家眷同往,单身汉不得移民;③必须是农工为业之人,无业游民不收。但巴西第三次移民要求,仍遭清政府拒绝。自1840年与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后,清政府1868年又先后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招工章程条约》等,使苦力贸易制度完全确定。清朝海禁已在法律上废除,移民合法化为华工出洋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政府第一次拒绝巴西要求是因为海禁问题,第二次拒绝是因为正在处理古巴与秘鲁虐待华工问题,第三次拒绝不知何故,可能是双方在国籍问题上存有歧见。
随着日本出现于太平洋舞台,巴西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选择了日本移民。日本政府态度十分积极,巴日移民谈判在巴黎进行,于1895年双方签署了《巴日友好通航与航海条约》。原拟于1897年开始引进,但因咖啡价格下跌而推迟。1906年咖啡危机结束,第一批日本移民于1908年抵巴。1908~1970年共有近30万日本人移民巴西,日本政府在初期向日本移民提供开拓资金,1921年以前圣保罗州政府支付赴巴的移民旅费。
尽管遭清政府拒绝,但巴西仍在中国继续自行招募中国劳工运往巴西。1900年8月15日,107名中国契约劳工从里斯本乘“Malange”号轮船经里约热内卢市抵达圣保罗市“移民客栈”(Hospedaria de Imigrantes)。这批人中有农民、茶农、铁匠、木匠、锯工、车夫、画工,与圣保罗州内地Matão市(离圣保罗市308公里)的一些庄园主签署了劳工合同。1910年,有300名筑路工人从广州经里约热内卢被运到亚马孙大森林复地的Porto Velho参加修建Madeira-Mamoré铁路。
四、 华工就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巴西1808~1819年引进中国茶农约800人,1855~1910年输入8批华工共7865人,即巴西在19世纪至少运进中国劳工8665人,如再加上零星移民,19世纪进入巴西的中国人近万人。中国劳工在巴西种茶,在种植园劳动,开矿山,修建铁路与公路,中国人在城市开店、做商贩,足迹踏遍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吉拉斯、圣保罗、巴伊亚、帕拉、朗多尼亚和阿克里7州。
中国茶农除在里约热内卢市的植物园、圣克鲁斯庄园与总督岛(Ilha do Governador)种茶,还去里约热内卢省Carolina do Sul,圣保罗省的圣保罗与Bananal,米纳斯吉拉斯省的黑金城(Ouro Preto)、Caetés、Mariana、Ouro Fino等地指导种茶工作。
1855~1860年,5000余中国劳工参加修建巴西铁路大动脉干线“佩德罗二世铁路”(今巴西中央铁路)。1910~1912年,300名中国劳工参加修建亚马孙大森林复地阿克里州的Madeira-Mamoré铁路。此铁路全长366公里,由美国人Percival Farquhar承包,于1907年动工,共有4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工人参加筑路。由于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被称为“魔鬼之路”,6000余工人死亡。等1912年完工,亚马孙地区橡胶生产因东南亚地区橡胶业的兴起而走下坡路。1966年该铁路停止使用,被改建成高速公路。
1855年12月~1857年8月23日,100名中国劳工参加修建巴西第一条公路米纳斯吉拉斯省东北部Filadélfia镇(费城,今Teófilo Otoni市)- Santa Clara港(今Nanuque市)公路。公路全长180公里(27.5 Leguas),中间建50多座桥,于1853年动工,由巴西帝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与实业家Teófilo Ottoni组建的”Mucuri河商业与航运公司”承包。但自1897年巴伊亚-米纳斯铁路(今Caravelas市-Teófilo Otoni市)通车后,此公路已被废弃。1856年左右,一批被运来种水稻的中国苦力被派去修建里约热内卢植物园-现蒂茹卡国家公园Boa Vista山顶的马车道(今Estrada Dona Castorina公路前身)。这两批修公路的中国劳工,很可能是1855年2月由美国”Elisa Annah”号轮船运来巴西的那批303名中国劳工中的人。
1874年,近千名中国劳工被运到米纳斯吉拉斯省南部的São João del Rey开矿。
五、 19世纪华人分布及其足迹遗存
中国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是里约热内卢市、新伊瓜苏市、Bananal市、帕拉州贝伦市、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北部、巴伊亚州南部等地。19世纪中国近万名劳工在巴西劳动,足迹遗存至今的并不多。现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将中国先侨尚存的一些遗迹归纳于后,供大家凭吊敬仰、考察与研究。
(一) 里约热内卢市
里约热内卢市是巴西的首都,在1888年就有500中国人,主要居住在原城堡山(Morro do Castelo,今市中心)“Misericórdia”街与“Fresca”街一带,被称为铁匠胡同(Beco dos Ferreiros)的地区。在Angelo Agostini第139幅“里约热内卢生活”版画中,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赤脚挑着鱼担在沿街叫卖,另一开小店的中国人在窗口抽着长杆旱烟袋,窗户下一个中国人带着小孩坐在地上吃东西。在1900年左右,里约热内卢市仍有几家鸦片烟馆,有的称为“天津”、“宁波”、“上海”烟馆。在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博物馆内,陈列有中国先侨使用过的鸦片烟枪。
1、蒂茹卡公园中国观景亭(Pavilhão da Vista Chinesa)
在蒂茹卡国家公园内有一个中国观景台(Mirante da Vista Chinesa),在台上建了一座中国亭。该亭建于1903年,时任里约热内卢市市长Pereira Passos修建的,设计师为Luis Rey。亭子为铸铁结构,上铺仿竹瓦,最初称中国人观景台(Vista dos Chineses),又称“中国棚屋”(Rancho dos Chineses),1906年重建时易为现名,改为六角形双层宝塔形状。结构简朴大方,新颖别致,玲珑剔透,亭子的檐角上雕刻着色彩艳丽、龙头向下的滴嘴檐,前几年曾荣获中国最佳海外亭阁建筑奖。亭美,景更美。观景台位于海拨380米高的Boa Vista山顶,耶稣山、面包山、Rodrigo de Freitas湖、南区海滩的美景尽收眼底。自1906年起,中国观景亭就成为里约热内卢的著名旅游景点。
里约热内卢市政府为什么要在Boa Vista山顶上建中国亭?据说有三层内涵:
①.从此处可以眺望当年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内中国人在猴子河谷地(Vale do Rio dos Macacos)种茶的 “Fazenda do Macaco de Amélia de Leuchtenberg”庄园,此庄园种茶一直至1890年,庄园主居住的大宅邸现仍尚存。
②.中国亭所在之处正是1856年左右一批中国“苦力”修建植物园至Boa Vista山顶马车道建工棚安营之处,当时称为“中国人村(Arraial dos Chineses)”。
③.中国亭为双层宝塔形状,在佛教里宝塔寓有赎罪还愿之意。一些巴西学者认为,中国茶农在巴西受到奴隶般虐待,有的人甚至还遭到猎杀,建此亭是向中国茶农表达迟到的歉意。
2、茶山 (Morro do Chá)
在巴西有两座因种茶而得名的“茶山”,一个在里约热内卢市西区圣克鲁斯区,原是中国茶农19世纪在圣克鲁斯庄园种茶的地方,现为一个居民区。另一个在圣保罗市内现今圣保罗大剧院所在之处,巴西人Joaquim José dos Santos Silva(Itapetininga男爵)于19世纪中期在现今茶桥、圣保罗大剧院一带种茶,“茶山”于1903年被征用建圣保罗大剧院。
3、先侨故居(Casas dos Chinas)
在里约热内卢市Tijuca区1844年的地图上,曾将一处建筑物标为“Casa dos Chinas”,可能是中国人住过的房子。
【专题】(陈太荣 刘正勤) 巴西19世纪引进中国劳工简史-2
本帖于 2010-01-07 08:25:07 时间, 由版主 二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