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为何没改变杨元元的命运

知识为何没改变杨元元的命运

  六岁丧父、家境贫困的杨元元发愤图强、不负众望。然而学业未成身先死,长使人们泪满襟的悲剧却发生在她身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知识为何难以改变命运!

  时至今日,高学历已不再是耀人的资本,不再是耀眼的光环,反而有点像古代的穷秀才,酸酸的。“天之娇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位也一落千丈。成为了与农民工一样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扶持的弱势群体,日益被边缘化。国家培养和教育多年的人却变成了国家和社会的累赘与负担,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可以说,这年头似乎啥都在涨价,然而有一样东西却一直在降价,那就是知识。其实知识本身并没有贬值。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们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竞争愈演愈烈。只有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快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时,只有当你拥有核心竞争力成为无可替代的人才时,你才能可能立足社会,才可能凭借知识改变命运。

  当下高学历人才不再稀缺,甚至大有泛滥之势,加上还没有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连就业保障都没有,又如何摆脱贫困,更谈不上改变命运了。当然知识难以改变命运还有诸如教育普及率上升,高学历人才不再稀缺;教育体制问题、社会潜规则等各方面的原因。

  为了不再让类似如杨元元的悲剧发生。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贫困学子更多关怀和支持。在积极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强化对贫困学子的社会保障。给予他们一片汲取知识的乐土和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展翅翱翔,实现自己的梦想。

贫困是压垮杨元元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该说一名风华正茂的研究生选择自杀结束生命,是一出人间悲剧,抛开自杀者心理脆弱因素,未能及时给予提供帮扶的学校方应该深刻反思。客观地说,这位女研究生是一个追求上进的好学生,家庭一贫如洗,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她既要供养年迈的母亲还得负担弟弟上博士的部分费用负担。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之下,最需要得到些许温暖和关怀的时候,她所在学校却冷冰冰地用制度为藉口,让一个原本缓一缓就能挺过来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

  学校有不怎么近人情的一面,也有对于贫困学生关爱和照拂不顾的责任,但这仅仅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将杨元元拖垮的,却是一根又一根关乎自尊也不得不面对的“贫穷”问题。我想,做为一个有尊严、有知识的研究生,在她的所学知识无法体现社会价值,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的时候,选择“逃避现实”直面死亡,或者却是一种必然。

  我们的社会、相关单位甚至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如果能相互多一些温情,如果面对贫弱群体时哪怕多一丝恻隐之心,其实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面对一名不得不携母上学的女研究生,身为教书育人的大学,又是怎样硬起自已心肠的?用制度“驱逐”了学生母亲哪怕是“寄人篱下”的权力,却无法给这个贫困家庭出来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可以赖活下去的哪怕是最简单生活下去的理由,悲剧种子其实早已种下。

  贫穷不是一种罪过,但这种不是罪过的贫穷却能成为让人绝望的诱因。窥诸于现实,还有多少类似于杨元元这样的贫困学生?而这些大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们,又何尝享受于公民社会的爱意和照拂?对此,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感到惭愧。

  在时下的社会阶层结构上,正如重庆社科院多位专家完成的2008年度《重庆市社会各阶层状况调查分析》指出的那样,重庆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呈倒“丁字形”。一个倒“丁字形”形象譬喻了当前社会的阶层分布现状,毫疑问是,杨元元和她的母亲、弟弟,以及大量的和杨元元一样的家庭,都是处于这个丁字的那一横上,正是这“一横”支撑着社会和发展。然而,贫困群体大量存在,但由于“一竖”过窄导致贫困群体“上行”通道阻塞,却绝然不是什么好事。能够通过个人奋斗和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的寥寥,大量被积压的贫弱者,只能选择另一种方式来释放压力。这正是杨元元之死留给社会的思索。

寄望杨元元来世别投错胎

杨元元死了,她死于自杀。这位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面对鲜活生命的悲情消逝,善良的人们怎能不扼腕叹息?不能说杨元元不优秀。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公费研究生——这两点,足以证明。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可杨元元最终还是不解知识为何难改命运,读书为何难成就未来。

报道说,杨元元自杀之谜的背后一直缠绕着两个字——贫困。确实,贫困是杨元元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起社会悲剧的根源却不仅仅是贫困:责任的苍白和道义的缺失难道不是绞杀杨元元的凶手吗?

诚然,贫困不是自杀的借口。一定程度上说,自杀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可是,如果不是真的山穷水尽,如果不是真的“看破红尘”,谁会轻易放弃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和对生的渴望?

因为贫困,人生道路充满坎坷、遍地荆棘:大学本科毕业因拖欠学费,5年后才拿到毕业证,也间接导致工作不顺;因为贫困,想和老母亲在宿舍里凑合挤一下却遭到拒绝……

因为贫困,甚至连起码的人的尊严都得不到保障:在其母租房还无着落时,学校突然强行撵人,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被逼无奈的母亲瞒着女儿坐在寒风瑟瑟的学校礼堂前过夜——将心比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礼遇啊!

杨元元死了,她死于自杀。她用极端的方式发出了悲天的呐喊与悯人的控诉,卫生间水龙头上的两条毛巾将这名还没有来得及“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在读研究生永远定格在30岁。

杨元元死了,她死于自杀。杨元元是母亲的女儿,“大学还入了党”,她为什么选择逃避反哺之义、跪乳之恩的义务,同时也选择了背叛自己当初“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假如杨元元不是出身贫困家庭,所有一切皆可迎刃而解,而悲剧也将不会出现。君不见,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赢者通吃”犹如地壳下的火浆暗流涌动?出身权贵阶层的子弟他们是多么的“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考不上大学冒名顶替的,大学一毕业就进入要害部门和单位的,离奇的还有尚在念初中的小娃娃就当上公务员拿工资的……

杨元元死了,她死于自杀。在同情和悼念杨元元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杨元元之后,还会有张元元、李元元、王元元、赵元元吗?而在专家学者论证“是个人太脆弱还是学校太冷漠亦或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时候,笔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寄望杨元元来世别投错胎!

所有跟帖: 

海事大学领导冒号应集体自杀以赎良知 -zhebian- 给 zhebian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5/2009 postreply 12:39:4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