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旅途中的人们【多图】

本文内容已被 [ mp4 ] 在 2009-11-10 20:51:0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美国旅途中的人们(一)

由:四合院的闲人



                                                     ——复杂的纽约市

                旅途中的人们(一)

       前不久, 和姐姐一起参加美国东西海岸游,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品,见到的不仅是如画的风景,更体会到人们的性情和生活,留在笔下也是一种纪念吧。

帅导引领“资深美女”出游      出发的起点是华盛顿国会山前的航空博物馆正门。集合时间过了20分钟,一位自称为“帅导”的香港小伙儿出现了:头发呈锥体,人瘦而白,能迷倒一大片MM的小眼睛。一见到我们就高呼:“美女们!美女们!我来啦!”都说导游代表国家的水准,我们真的拭目以待呢。看来“美女”是当下最流行时尚的称呼了(不论美不美哈!)。姐姐更正道:该叫我们资深美女哟!

有句名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港人讲国语。在帅哥英语、国语、粤语的不断交换的讲解中,我们终于听明白大部分旅游点的介绍和安排。看来,参加华人旅行社也要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啊。

帅哥虽不是美国出生的,但居住许多年了。从他的眼睛里,你能看到些许的疲倦。帅导集合的标志是一把黄色的雨伞,找到伞就找到了“组织”。后来发现东海岸游的导游们都带着一把大伞,防雨防晒目标明显,很实惠。

重庆来的夫妻     和我们一起上车的是一对来自重庆的老夫妻,女儿和女婿来美读博5-6年了,今年在华盛顿附近买到一栋60多万美元30年贷款“带草坪后院的房子”,外孙已经5岁。看着当姥姥的自豪表情,就知道,外孙一定是由姥姥在国内带大的。她已经来了近半年,这次是陪老公玩东海岸的。七天旅途常听姥姥在与孙儿通话和不断地嘱咐。

我们知道,美国华人夫妇生育孩子后,出于经济的考虑(因为请保姆的费用非常昂贵),一般都由国内的老人来美国照料婴儿,或者送回国内抚养。长期的与父母分离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而老人来美最大的问题,就是看病的不便和难捱的寂寞,这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老先生是个寡言人,脸上总挂着笑容。我们与重庆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总有话题可说。后来无意中了解到老先生出身于重庆(解放前)很有名气的大家族,这使人们感受到光阴的流淌带给人的巨大变化,而下一代的成长一般都留有上代人的痕迹。

自由行的年轻人   同行的三位年轻人是由北京申请美国旅游的在校研究生,其中一对是情侣。他们来美已经有一个月了,游玩了美国不少地方。

问:“是否想来美国读书?”他们摇摇头说:“不想哦。在国内蛮好的。”男孩看着我们说:“我的父母没有你们想得开,三个孩子都快毕业了,他们还是舍不得外出旅游呢。”

我问:你们旅游的费用谁支付的呢?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是父母给的。看着他们大大的行李箱,估计给朋友同学买了不少礼物,一定会有父母的那一份吧。

美国的孩子18岁后生活费甚至学费都由自己支付或者贷款支付。而国内孩子还做不到,在美的华人家长也沿用这一习惯吧。

也许这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别之一。


                                     ——纽约华尔街的寂静



                            ——被称之为天堂的纽约长岛太平洋海边
                              

                                      旅途中的人们(二)
来“实习”的学生们 />   大巴向尼加拉大瀑布疾驶,坐在我们后面的几位女生特别活跃,一路都在讲考试的经历。当我们聊起来时才知道,他们是国内某某外语学院大三的学生,来美国实习四个月的。

说是实习,按他们的话说其实是餐馆的廉价劳动力。每天做工达十小时以上,工资是当地最低标准。另外来之前每人交给中介2万人民币。现在他们用做工的钱旅游,然后回国。当我们问他们来美国的收获时,一位女孩说:可以开口说英语了,其它没有太多感觉。还有一位男孩说:美国打工太累了!有一次我们干了12小时,都瘫了!

途中,我们在快餐店点餐,女孩马上说出各类汉堡和点心的名称,是我所不及的。不管怎样,实习还是有用的。不过因为总在餐馆里工作,对美国社会了解甚少,特别是实质的交流,这是很大的遗憾。

三个学士的北京导游    我们的东海岸游可能因为淡季,一路都在拼团。算了算,沿路换了6位导游,7辆大巴。不过衔接比较好,没有造成太多不便。第二位导游是举家迁移美国的北京小伙。

小伙子与别的导游不同的是装束: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看上去更像一位白领绅士。一口相当清晰流利的英语,有着北京学校良好教育的痕迹。据他自我介绍,已经获得三个学士学位中有商科。这让我们刮目相看,只是不理解为什么不读研?后来知道,导游是他的业余项目,他的主要工作是纽约某某水晶制品(著名产品)的代理商。

那是北京极为时尚的品牌,也是姐姐的最爱。立即索要他的名片,准备必要的时候购货!

在美做2-3份工非常正常,时间就是金钱,绝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这主要是生存压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尽快积累财富的必要。后来我们的导游还有在读博士的年轻人,他的英语也是相当精准,流畅。这让我们感觉,不在美国出生的年轻华人,如果英语流利的大多是在国内受到良好的教育。

说明中国的英文教育相当有水平,只要肯努力学习。

纽约老者的感叹      西海岸游我们遇到途中大巴故障,在戈壁滩整整呆了2个半小时。这时我看到三位差不多年龄的老者,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先生今年67岁了,神情坦然,态度谦和,老家广东,来美30年,已经退休。

攀谈中,我们聊起纽约的中国城,似乎比较老旧和破败,他感叹中国人来美生活不易。特别是早年来美,学历不高,英语不好,只能做些收入低,福利少、社会地位偏低的工作,退休时只有很少的退休金。迫不得已卖掉原住房(那不过是银行的房子),申请政府的廉租房(需申请排队5-10年,且银行存款不超过1千美元等规定)。

廉租房每月只交700美元房租,解决了住的问题,吃饭就简单了。看病也是困难的事情,语言不通,预约时间长,药费贵。一般情况下去中国城看中医,拿些小药吃。

人老了,考虑回国,结果发现没有了退路。没有医疗保险,不敢回国看病。最后的选择就是在纽约安度晚年。老人家对我说:“每次回国同乡们都羡慕我们,说在美国发了财,其实发没发财自己心里最明白。现在中国发展的这么好,是我们30年前怎么也想不到的啊。”

让老人家感叹的是两个孩子, 30几岁都没有结婚。在美国文化熏陶下,没有孝敬父母概念,忙忙碌碌难得见到一面。他看着我的眼睛真诚的说:“你们有个好孩子,知道买礼物、打电话问候、回家看看,多好啊!”“老有所养,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指望了。只盼着她们能有工作,生活自理也就满足了。”

    老人家的叙述平缓简洁,生活有无奈但也有收获。毕竟做为大陆来美较早的一代人,做出了许多的努力,能有一份安稳的晚年生活也就知足了。不过,老人对孩子的一丝失望让人心情沉重。毕竟,这一生都在为孩子奔波啊!老了,图什么呢?/>



——波士顿的中国城


            ——奔跑在西部的大卡

                           旅途中的人们(三)/>

我是真正的按摩师啊  去大峡谷的途中,午餐时身边坐着一对母女。闲谈中知道,女儿在澳大利亚工作,母亲看上去50 来岁很结实,来自东北鹤岗,在洛杉矶做按摩师。 “母女俩两个国度居住,习惯吗?”女儿看着妈妈笑着说:“工作不好找,先干着吧。”看得出母女俩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呢。

“按摩的执照很好考,而且每小时70美元,收入很好呢。”当妈妈的补充说。她看着我们的眼睛说:“我是真的按摩师啊!”听了她的话我们还不知就里。

后来才知道,原来美国不少城市,妓女和按摩女常常混淆。按摩师必须有执照,而妓女当然没有了。

“先生”和“太太”   在异国他乡不知不觉对乡音特别敏感。听到女性北京腔,不由得就和她聊起来。这对夫妇似乎有点不同,因为他们没有坐在一起。

先生私下里说:他在国内某部委工作,太太在洛杉矶。他们结婚10年,没有孩子。听到此言,内心为他们能保持“遥远”的婚姻而感叹。太太很健谈,一路聊的开心,甚至提议晚上一起打牌。

中午在德国西式自助餐吃饭时,先生先行离开,临走前特意对太太说:“乖啊!”等他一走,太太脸上马上露出反感和忍无可忍的表情,令人意外地说:我们不是夫妻。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她继续说,这人是国内一定级别干部,旅游的所有费用由她付,包括吃饭。为什么呢?她只说是以前答应的。

离婚十多年了,她独自带着女儿,现在大学二年级,交了一个黑人男朋友,而且用她给的生活费同居。“我把这个女儿带大多不容易啊!当过导游、餐馆服务生,现在好容易买下一个小餐馆,钱还是国内攒的。吃了许多苦,挣的钱都是为了她。几次有机会嫁人,女儿不同意都放弃了。”说到这,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看得出,心里的话已经积攒许久了。大概难得见到北京老乡吧,她一口气把心里的话倒出来,我们也替她难受的。

怎么是这样呢?后来,那位冒牌的假话连篇的先生极力回避我们。而北京女士的脸上仍然是许多的无奈和强装的笑容,剩下的几天,他们继续扮演着夫妇……。

美国啊美国,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导游和司机的较量     西海岸的旅游第一天是位祖籍台湾的薛姓导游,大巴由上海籍中年司机驾驶。一天中他俩之间发生的事可以编个故事,似乎也是中国人生存的写照。

薛导自我介绍,父亲是蒋介石的飞机驾驶员。他来美国定居多年,娶了一位上海某著名大学毕业、年轻的二任太太。现岳父母都来美国享受洛杉矶的福利待遇,住福利房,每年有2万多美元的生活费。看病不花钱,免费的午餐吃不完,常带回家等等。老婆有份能拿到退休金的工作,而他自己则没有。看得出薛导对上海的发展过程相当了解,而且很拥护中国的改革开放。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根本啊。

大巴突然坏在戈壁滩。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被另一辆车送到拉斯维加斯赌城。临走前,上海大巴司机和薛导有了争执,好像是因为当晚我们参加付费活动的提成。当天晚上的夜游被压缩行程。而第二天早上,旅客们等上海司机的大巴超过了一小时!这位司机在几小时路程上,一直喋喋不休地向新换导游数落薛导的不是,满车人的心情都受到影响。为此不少游客向旅游公司提出夜游费用的索赔。

事情其实不大,但是我们感受到那份焦虑和不安。后来我们知道,上海司机也有苦衷,老婆不工作,小孩子刚上小学,大孩子在六年制大学读书,因为家庭属于特困家庭被免去学费,但生活费需要自理,一家四口的生活都靠他一个人维持。

加州是美国华人最多的州,他们在这里的创业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淘金热。但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加州的经济同样受到很大影响,许多公司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华人也不例外。担负着家庭和房屋贷款的重担,失业或者减少收入那是釜底抽薪。

为此,我们只能无语了。/>


                           ——西部戈壁滩美景


                       ——优山美地山影

旅途中的人们(四)

住在大阪的北京姑娘  看上去这位漂亮的姑娘也就20多岁,可她告诉我出国已经10年了。大学和硕士都在日本读完的,还在大阪工作了几年。原来她还是北京人,我们不由地亲近起来。

当说起来美国近一年的生活时,她漂亮的眼睛里有某种期待,说到现实却让她颇为失望。“美国啊,还不如日本呢。”“为什么呢?”我问。“缺乏安全感。”她回答。
她一边学语言,一边做工。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保险,特别是医疗险,万一病了就完了。还有一点是美国办事效率低,速度慢,这一点比日本差距大得多。(我认为比中国都差呢)。她买的计算机故障送去修理,正好搬家,赶紧留下地址,却还是寄错地方,而且是两次!这在日本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想想我们也多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不习惯的是美国人不化妆啊,在日本不化妆是不能上班的。结果发现,每天镜子里的自己老了许多。听这话,我们哈哈大笑起来!这正是美国的最大好处呢,真实啊!不过,我还是觉得美国人化妆,只是分场合吧。

北京姑娘决定回国工作,妈妈催了好多次,重要的是到嫁人的年龄,不能总在外面飘着。

我们在洛杉矶饭店分手时,不知为什么还真有些不舍呢。人和人,一种缘分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呢。

旅游不忘“老本行”   真是不可救要,从东海岸回来,咱又当了一回媒人。

这对母女一路上一直在斗嘴。女孩刚满22岁,很烦妈妈不停地唠叨。女孩波士顿某大学毕业,精算师专业,三年学完,并在波士顿找到一份工作。父母用做生意的钱供养女儿读书,现在女儿接妈妈来玩,结果却老闹别扭。

在我看来,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孤身在外,肯定有不少烦恼。有时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想法,需要多些耐心。

了解她们烦恼的原因之一后,回来后,毅然决然地帮助女孩找位男朋友,算是学雷锋做好事吧。

新加坡小朋友  旅途中有一对来自新加坡姑娘,像亲姐妹一样, 都有一对大大的眼睛,个子不高, 身材丰满, 穿着时尚开放。她们也是来美国(饭店)实习2个月。
两位姑娘华语说的好,英语也很地道,说话彬彬有礼。据她俩介绍新加坡大学学制5年,劳动力比较缺乏,工作还能找到,退休年龄65岁。她们很想去中国看看,寻找完全不同的感觉。

新加坡一个小小的国度,那里是我们父亲的出生地,也是爷爷奶奶魂归的地方。484万人口中有我们爷爷奶奶传宗的、同一血脉同一宗族同一种语言的300多位亲属。
看着她们俩,不由地想到我们的表亲,由于伯父生育过多,没有能力让孩子读书,几十年过去,他的孩子还挣扎在生活的底线,每天为柴米油盐奔波。清晨3点起床去摆早点摊。有的姐姐至今没有结婚,生活的压力让人身不由己。

纽约那位老者的感叹如在耳边:个中的苦只有自己最明白啊。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当被逼到极点时,都要奋发图强——不论大人物小人物。另外,教育水平基本决定着我们的生存水平,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去新加坡看望祖辈亲属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森林度假小屋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美国旅途中的人们【多图】
  • [ 电影 ]夜长梦多
  • 列国图志
  • 芦笛在凯迪
  • 【卢笛连载】野蛮的俄罗斯“反世界”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