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巴西当“模范农民”
到巴西当农民,也圆了一些在外闯荡的华人的致富梦。过去,中国人总认为“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到了海外后大多经商,很少有在当地务农的。但巴西的华人却是个例外,因为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大有可为。与中国农村大多小片土地耕作不同,巴西农业全都实行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采用机械。相比之下,如果仅经营小片土地,去掉租赁机械、种子和化肥等开支,赚钱并不多。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华人在巴西农业政策的吸引下,相继在巴西从事农业生产,白菜、萝卜等东方蔬菜也被他们移植到了南美。在巴西从事农业生产取得显著成就的当属马守道先生。老马毕业于解放前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管理系,到巴西后从事过橡胶厂等工业管理。1973年,他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办农场。老马刚来巴西时,手里没有资金,向政府全额申请贷款,买了1.65公顷的低洼漏水的沙地,开荒种粮。刚开始时,由于缺乏经验,种的玉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刚有起色又遭到水灾和雹灾的打击。经历了3次受灾而歉收或绝收后,吃苦耐劳的马守道坚持了下来。据他介绍,巴西政府不但减免了他的贷款,还在灾后一年增加了对他的贷款数额。
最近5年,老马又从政府得到无息贷款,农场也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目前,他的农场占地3100公顷,其中2100公顷是买的,1000公顷是租的。年产大豆600万公斤,甘蔗9000万公斤,玉米 300万公斤,饲养奶牛8000头,每天产奶6000公升。年产值1700万美元,纯收入约510万美元,已跻身于巴西富人行列。老马被巴西人称为“模范农民”,得过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大大小小30多个奖。他的农场还是州的种子农场,“农牧业研究公司”研究出来的大豆新品种,先交由他的农场在大田种植,然后再向其他农民普及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