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甲壳虫

来源: au600 2009-06-28 09:30:4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74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au600 ] 在 2009-06-28 19:47:1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大众汽车甲壳虫

一款汽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它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特的结构;二是先进的性能;三是巨大的产量;四是深远的社会影响;五是与名人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的车型能够具备其中的一项或是几项就已不错,而大众甲壳虫几乎具备了成为经典车型的所有条件。




大众公司乃至整个汽车界最经典的一款车:大众甲壳虫

在甲壳虫汽车诞生的历史上,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20世纪最伟大的汽车工程师—费迪南德·波尔舍(Ferdinand Porsche),另一个是20世纪臭名昭著的大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前者堪称“甲壳虫之父”,他以自己的设计天才执著地实践着为大众造车的理想,但因为得不到厂家的认可和支持而四处碰壁。而正当波尔舍博士一筹莫展的时候,希特勒大力推进了“国民车计划”,从而使甲壳虫汽车得以顺利降生,并且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欧洲最大的汽车厂—大众汽车公司。

费迪南德·波尔舍于1875年诞生于捷克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可能因为父亲是铁匠的缘故,他从小便展现出电工和机械方面的卓越才能。其实在推出甲壳虫之前,他在欧洲汽车行业里已经声名显赫,曾经出任奥地利戴姆勒公司的总工程师,以及德国戴姆勒公司和后来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和公司董事。那时,他先后设计了“亨利王子”以及S系列等大型赛车,曾经拿下27场比赛中的21个冠军。

虽然已经身居要职,但是出身贫民的波尔舍与亨利·福特的思路一样,始终认为汽车不应该只是有钱人的专利,而应该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于是他决心设计一款适合平民百姓的大众车。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王公贵族才是汽车消费的主流群体,所以不论是投资方还是奔驰公司的上层,都不赞成发展小型车。

为了挽留这位汽车奇才,奔驰公司的董事会曾勉强同意其试制排量为2升的小型车,即斯图加特2000。可是由于这款车在严寒的冬季难以启动,受到很多用户的投诉。于是有人指着停车场挑衅说:“如果波尔舍博士能够启动其中的一半,公司就可以考虑发展小型车。”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虽然波尔舍一再努力,但是15辆车却没有一辆能够启动。受到羞辱的波尔舍博士再也无法容忍董事会成员对于发展小型车的嘲笑态度,于是破口大骂,并当场辞职,愤然离去。




离开奔驰公司后,波尔舍招兵买马,开始组建自己的公司。1930年12月16日,费迪南德·波尔舍(保时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顶着创业初期的重重困难,波尔舍用几个月的时间设计出了一款小型车。本着结构简单、经久耐用的原则,这款车采用后置风冷水平对置发动机。后置可以省去笨重的传动轴,风冷可以回避最容易出问题的水箱散热器。而水平对置发动机源于赛车技术,有利于降低车辆重心,是波尔舍设计的特色所在,保时捷现在的很多车型上还仍然在使用。为了提高舒适性,这款小车采用扭杆弹簧、前后独立悬挂。而且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阻,车辆外形被设计成流线型。1932年4月,由山达普机车公司出资的3台样车制造完成。可是首次试车便惨遭失败,发动机过热,扭杆弹簧数次折断。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他的出现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噩梦的开始,但对于身陷困境的波尔舍,以及他极力推动的小型车事业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福音。这位独裁者是个真正的汽车迷,他主张兴建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让汽车在普通百姓中普及。他甚至进一步提出“国民轿车”就应该采用风冷发动机,并且亲笔画了11张草图交给波尔舍,而其中一张就与日后的甲壳虫非常相近。

有了政府的支持,波尔舍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但是政府部门提出的售价不高于1000马克、速度不低于100公里/小时、油耗不高于7升/100公里等要求也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原来出现的各种问题,波尔舍带领自己的开发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特别是为了解决发动机过热,不断扩大进风口,最后甚至不得不取消了车子的后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8个月的不懈努力,1936年10月,三辆样车终于按时完成。并且顺利地通过了德国汽车协会5万公里的严酷测试,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37年,波尔舍借助奔驰公司的力量又生产30辆样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200万公里测试,再次充分展现出了这款车的优越性能。

1937年2月,在希特勒的授意下,波尔舍和希特勒的亲信维林组建了“德国国民轿车销售公司”,具体负责“国民轿车”生产、销售的准备工作。1938年5月26日,一个庞大的工厂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破土动工,按照希特勒的最初想法,工厂被命名为“Volkswagen”,即“大众汽车”。



虽然“国民车”性能优良,价格低廉,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却仅仅生产了630辆。因为汽车厂投产不到一个月,希特勒便发动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战争期间,大众工厂的生产线被用于军备生产,很多“国民车”被改装成装载车和水陆两用车。

二战结束后,在一位英国少将伊万·赫斯特(Ivan Hirst)的管理下,甲壳虫汽车投入大量生产,并且由此而逐步走入正轨。1972年2月17日,甲壳虫以15007034辆的产量打破了福特T型车的传奇纪录。直到2003年7月30日,最后一辆(也就是第21529464辆)老款甲壳虫驶下墨西哥普埃布拉的生产线,标志着风靡世界68年的大众甲壳虫原型车退出历史舞台。虽然经过了不断改进,发动机排量有所增加,整车性能也不断提升,但是由波尔舍博士开创的经典造型和后置风冷发动机结构却始终得以保留,直到2003年的最后一辆。

眼前的这辆蓝色甲壳虫产自1971年,看到它可爱的造型,你便能够理解为什么当年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会称之为“Beetle”。特别是从侧面看上去,小车头、圆车身,俨然一只大大的甲虫趴伏在地上。圆圆的大灯精灵可爱,而大弧度的前后翼子板与整车造型浑然天成。因为后来波尔舍博士开发出了强力鼓风机,解决了发动机散热的问题,所以原来被封闭的后窗得以重见天日。但是仍然能够从车身尾部的进风口看出其独特的发动机结构。我们通常概念中的发动机舱和行李舱被互换了位置,这样在发生正面碰撞的时候更有利于前排乘客的安全。

作为一款定位于普通百姓的经济型车,车内装饰极其简单。车速表、燃油表以及里程表被集中在一块大大的圆形仪表之内,唯一的娱乐设施是一台老式收音机。不知是那个时候的车辆稀少,还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款甲壳虫只在车身左侧有一个后视镜,如果向右并线必须回头观察。而且在地板的中间有一个贯穿前后的隆起,对于这款采用发动机后置后驱的车型来说,这样的结构让人颇为不解。是油管?电路?还是变速箱操纵杆的传动机构?即使这些加在一起,好像也不必占用这么大的空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