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感受
这段时间,我和一位文城朋友有了一场很有意思的交流。话题从宠物、孩子、生命、陪伴,一路延伸到人应该如何面对失去,以及如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一开始,他说了一段让我震惊的话: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有生老病死。生命想要延续,就必须有新生命不断到来。因此,拥有兄弟姐妹是自然状态,而不是例外。
他说,他家每次养狗都会养两三只,不阉割,让它们在院子里自由奔跑。狗老了,走了,再迎接新的小狗到来。
对他而言,生命的过程不是固定在某一只宠物、某一个个体上,而是一种延续的循环。
他说得很笃定、很坦然。
但我却恰恰相反。
我曾经养过一只萨摩耶,我叫它“汤圆”。它奔跑时不听话,让我生气过,也让我笑过。它的笑容真的很像一小团天使。
后来它生病离开了,我痛到无法回头。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养狗。
不是不喜欢,而是害怕再次失去。
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真正意识到:
有的人用“循环”来抵御离别,有的人选择“只此一次”来保护自己。
没有谁对,只是心的形状不一样。
接着,我们聊到了孩子。
他说:
孩子会长大,会离开,但正是因为这样,陪他们长大的过程才那么值得珍惜。
多一点孩子,就能多延长这段幸福的时间。等到他们长大生子,那就是另一轮天伦之乐。
而我说:
我可能不是那种能拥有很多孩子的人。
我害怕太多的嘈杂,害怕心力不够,害怕自己无法面面俱到,更害怕自己还没准备好,就又面对下一次离别。
我说:
有些幸福,是短而深的。
对我来说,一段无法替代的爱,也许已经足够。
他说:
如果童年里缺少温暖,那就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把那份缺失重新体验一遍,让自己也被疗愈一次。
他说他去孩子学校做义工,陪孩子长大,就像自己重新再过一次童年。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他所说的“多子多福”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循环式的生命观:
生命的意义在于陪伴与延续,而不是抓住不放。
而我,是保留式的生命观:
我爱过,就不想再替代。
我失去过,就不敢再开始。
这场对话,让我意识到: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价值观“对或错”,而是我们如何面对无可避免的失去。
有人选择拥抱新的开始,有人选择守住唯一。
有人相信延续,有人珍惜独一。
有人追求热闹的繁盛,有人寻找静谧的深情。
目前我们没有谁说服了谁,
但我好像理解了她的世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