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开始了她第一年的judicial clerkship

来源: 2025-08-11 17:26:3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法学院毕业,考完了bar,女儿上周开始了她第一份司法相关工作,成为联邦第四巡回上诉法院的一位法官的clerk。这份工作为期一年,结束后还要搬到纽约为另一位联邦地区法院的法官再做一年的clerk。

昨天视频聊天,问她第一周的工作感受,说是很忙,但工作内容也很有意思。我说这也行,至少工作有意思,就不会觉得太累。娃现在接触的案子很多都是刑事上诉案件,这是她之前intern时没接触过的。我劝娃别工作得太累,差不多就得了,可她小人家却说,做clerk和在律所工作不同,在律所也许偶尔可以偷偷懒,做clerk她要do her best。

上诉法院每六个星期开一次庭,平时他们是在南卡州的一个城市上班,那里有一家联邦法院,女儿在法院里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开庭的那周她的法官要带着他的四个clerk开车6个小时去Virginia出庭。我和娃说我现在算是明白了,法官就是一个大boss,雇四个cheap labor小跟班给他干活。并且把这个位置包装得很高大上,让你们这帮top law school的top student打破头的抢,哈哈!娃回说,现在这份工作,是看中了它的prestige,钱可以以后去律所慢慢挣。要说这clerk的工资真是满低的,第一年才七万刀,据说明年去纽约后能涨到十万。好在女婿在大律所,两人收入加起来在南卡能够live like a King!娃说她现在住的城市非常小,感觉大家都互相认识,加上她服务的法官在当地很有声望,连带着他的clerk也都引人注意,当地亚裔稀少,她这个亚裔clerk一定格外显眼。所以她必须时刻约束自己,以免一不小心干点“坏事”就出名啦!

娃在南卡做clerk,女婿也向他的律所申请了远程工作,和女儿一起搬来了南卡,当然他时不时的还要飞回去打个照面。要说咱家这女婿真是不错!女儿想做的事情,他都是全力支持和配合。娃三年法学院,女婿每个月都要飞过去看她一两次。每年spring break和summer实习完之后都会安排度假旅行。这次考bar的那两天,女婿根据他之前的经验,觉得中午休息的时候因为排队人多,根本来不及买饭吃饭,于是那两天都是他中午送饭。女儿第二天考bar的时候,他还负责找人打包装车,等女儿下午考完试,俩人就开着U-Haul上路。

女婿自己在工作上也不是等闲之辈。前两周视频的时候女儿说女婿上了什么律师rising star的名单,并且之前律所都是干满五年的的律师才能上这个名单,而女婿则是才当了四年的律师。上周他的律所帮客户close了大deal,新闻稿中列了10来个律师,除他之外都是律所合伙人,而他却排在这10来人中的第三位。这次随女儿来到南卡,正好当地州大带着法学院,女婿便自告奋勇联系了学校,要给法学院开门选修课,一位来自全美最大律所的M&A律师要来开课,这可把当地的法学院高兴坏了,不光赶紧答应,还问他有没有兴趣做full time faculty。女婿这边也很兴奋,联系了他律所的合伙人以及他之前法学院的同学,请他们过来讲一两节课。

女儿去年做intern时认识的来自ND LS co-clerk上周也搬来了,俩人现在住在一栋楼里做邻居。她们在去年实习的时候成为了好朋友,我们去年回ND看球的时候还带着我们逛了校园和ND law school。女儿说她这位朋友最近刚订婚,男友是她ND法学院的同学。不过她不如女儿这么幸运,男友在其它地方做clerk,所以目前还是分居两地。女儿说他们这一代人,很多都经历过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现在的年轻人为了职业前途也还是很努力的!

上周末,女儿的两个法学院朋友同时举办婚礼,结果女儿开车去Georgia参加了一场婚礼,女婿则代表女儿飞去DC参加了另一场婚礼。娃说女婿和她法学院的朋友都混得很熟,甚至比她还熟,代她去参加婚礼,一点都不唐突。接下来他们还有好几场婚礼要参加,最夸张的是她一位法学院的富N代好朋友要在澳大利亚举办婚礼,不过娃说那周她要随法官出庭,赶不过去。听娃的口气,在美国被邀参加婚礼是一种honor,一般都会尽量出席。女儿当年的婚礼,她一位在日本的大学时代的朋友也是特地赶来出席。

娃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和我们说,她和女婿聊起过我们年轻时的漂洋过海,来到一个完全陌生又语言不通的地方学习、工作,需要十分的勇气,让他们佩服,也是他们的榜样!她说美国年轻一代很多还是活在父辈的comfort zone里,觉得父辈取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但美国已经不是他们父辈的美国,想要保持父辈的生活,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看紫檀有人说ABC不如一代能吃苦,也比不上国内的同龄人,我为啥不觉得呢!我看我周围朋友的二代都挺努力的,倒是国内朋友的孩子啃老的更多!我们在美国经历了很多次down turn,其实对二代们也影响很大,他们从小就有危机感,努力刻苦,也比较节省。国内朋友们的二代都是经历了2000年起的飞速发展,对未来比较想当然。所以在我这里不存在什么二代不如一代的问题,我倒是更希望我女儿不用那么累,多享受年轻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