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聊聊 - 又苦又长的学医路

来源: 2020-12-30 18:45:1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老大今年从医学院毕业,成功match到第一志愿的医院和专科。由于疫情的关系,我没有机会参加两个医学生最重要的日子:Match Day 和Commencement。一路走来,深知学医道路的艰辛,趁着节日稍作分享:

学医之路实在太苦。从上大学的那天开始,一路就在和时间赛跑,和考试作伴,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得谨小慎微,生怕翻车。其实MCAT只是敲门砖,要Match到好的医院和专科,Step 1 & 2 又接踵而至。 许多医学院为了避免学生中不健康的竞争,多采用PNP,但是为了能适当区分学生,不可能完全无视学生的学术和研究表现,所以隐形的竞争仍然存在。即使作了住院医生,竞争还会继续存在。许多选择内科(肠胃科,肺科,心脏科等)的孩子们,在当了几年住院医生后还将面临再一次的“Match”。

学医的周期实在太长。有些学生在上医学院前已经用了一个间隔年,如果要match到一个好的专科,还得在四年医学院的学习中(一般在第三年后),再用一个间隔年做研究。以一些热门专科为例,一般成功match的学生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接下去还得在医院里熬上三年到八年的时光,正式行医时,已经是三十好几的年龄。

关于哪个专科竞争最激烈,实在是有些主观因素在里面。早期赴美从医者多选病理科,这些人大多在国内上医学院,病理科与病人接触不多,可以遮掩语言沟通上的欠缺。亚裔孩子在几年前多想成为眼科医生,近年来皮肤科又成了热门。所以竞争是相对的,比较客观综合的视频在这里:https://youtu.be/yYWQClpEvRM

学医到底要不要特别聪明?这个没有可比性,就像学文学的人和学物理的人各有他们的优势,都可以在自己的专业上表现平庸和表现出色。但有一点是相当普遍的,入学新生中选择premed的比例大大高于最后投考医学院的学生,原因比较复杂,有些是自己没有兴趣,只是家长强迫的;有些是在一门或几门课考试不理想后,无奈转专业的。我老大的同学中有许多属于后者,还很少听到学其他专业太难而转premed的。这么说吧,学医不需要特别聪明,但必须是聪明,努力和全面发展的那种。

常有家长讨论究竟是学CS好还是学医好,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也许会支持老大学CS。这不是我看重码工近年来的高收入,而实在是心疼孩子。说句实话,除了一些专精的CS外(如EECS),一般商用编程的门槛并不高,像我们这一辈早期留美的理工科同学中,凭着当年一丁点的Fortran编程经验,最后都能在这个岗位里站稳脚跟。

学医的优点也不少,无论在哪个国家,医生是比较受人尊重的行业。从大的来说,是治病救人,从小的来说,收入偏高而且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板。学医的也可以不从医,例如可以成为医院的管理者(加读一个MBA),或者制药公司的Chief Medical Officer,就连现在一些搞医疗AI的软件公司,也需要MD来提高公司产品的信誉度。

尽管学医之路艰辛,但是从一个现象还是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在孩子入学的White Coat Ceremony日,我就发现有相当多学生的父母也是医生,如果这些家长真认为学医是个火坑,我想他们是不会让孩子往这个火坑里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