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中国人和印度人

来源: 2017-11-19 19:54:3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第一代华人和印度人的差别还有几点:

1,印度人来美国发展的是印度的精英,在印度就是精英教育,就是管人,指使人的,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方面的困扰,而中国人来美国发展的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对自己在新的环境里的社会角色定位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是个人发展,还是家庭稳定,还是追求权力。

我补充一下对“共产党教育”和“殖民地精英教育”的看法,以免引起误解: 共产党的教育思想是平民教育,在教育普及,人均识字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是民国比不了的;但精英教育方面是民国胜,事实上共产党本身就刻意打压精英教育,把标准往下拉,去迁就工农兵,在教育,文艺领域都这样。结果就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人,没有真正管理,指使别人的精英意识(算有点单打独斗,孤芳自赏的精英意识),倒不少平民意识,小富即安,或者潜意识里怀有挑战权威和怀疑现有体制的“大闹天宫”的态度。(大闹天宫,小人物斗大人物恰恰是毛泽东欣赏和鼓励的造反文化。)

殖民地精英教育: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模式本来就是刻意培养一部分忠诚于他们的本土精英,对底层民众则完全放任自流。在中国,英美法都纵容传教士配合政治经济扩张,而在印度,英国殖民政府恰恰限制基督教传教士,因为认为传教干扰了殖民政府的工作。

2,因为印度精英层子弟早已习惯生活在本国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的实际不平等中,他们对西方的民主自由并没有一个从幻想到幻灭的过程。但中国大陆出身的人多半都有这个祛魅甚至失望的过程。1990年代以后出国的人,都多多少少怀有对西方民主自由体制的向往,和对国内体制的不满和”逃亡“情结,但却错误地把西方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民主和自由权利,想象成存在于社会生活甚至公司管理的各个层面,或者误以为美国没有精英文化,人人平等。所以,当中国人发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民主“,“自由”,”平等“ 经常缺失,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时候,感到的反差和冲击会比较大。而印度人从来就没有幻想过存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以外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所以,他们更容易毫无障碍地加入到体制中,而且以上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或者至少是管理者的得力助手(绝没有什么弼马温大闹天宫心态)。这一条和第一条又有关联---就是精英角色(领导或领导的助手)的自我定位非常清晰,从来没有动摇过。

第一代华人可以改变的空间已经不多了,但第二代在西方社会是在夹缝里追求1,个人成就感;2,家庭小富即安;2,在整个族群多元文化和竞争中有当人不让的精英的地位的话语权。这还是值得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