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读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很少,20年来主要靠亚洲往欧美输送生源"

来源: 2016-10-15 19:36:41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西方学术界的危机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仍然主导着世界,这在50年内都不会改变。他们有悠久的学术传统、高贵的学术血统、大量的一流学者、强大的软实力。同时,他们控制着学科导向、出版发表、以及国际学术评价体系。然而近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恶化,同时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西方学术界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a)   经费短缺。以美国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费缺口逐渐凸显,外部基金会以及工业界的经费大量削减,大多数课题组依靠NSF及NIH勉强维系。国会拨款的增加杯水车薪,依然无法弥补其它经费的缺口。教授们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经费申请上,然而实际资助率非常低(5-8%)。例如NSF通过将一个项目拆分为两个小项目从而提高表面资助率,只是为了粉饰下帝国的脸面而已。反观欧洲和澳洲,科研经费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更甚,政府拨款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术圈运作而已。经费短缺的本质是西方工业经济的衰落,而政府对基础研究并不真的感兴趣。

(b)   竞争恶化。西方学术界的竞争恶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职减少、二是经费申请困难。美国的教职岗位有回暖趋势,然而前面几年积累了大量的博士毕业生,想申请教职仍然十分困难,而找到100名以外的学校基本与学术研究无缘了。欧洲澳洲的教职岗位短缺已经是多年的问题,大量的博士后游走在学术圈底端,利用5年以上的时间找教职,不乏40多岁找到讲师职位的。科研经费申请已经十分困难,大部分年轻教授每年提交10余个本子,根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c)   生源下降。对大部分理工科(CS例外)来讲,生源下降是个全球性问题。理工科专业枯燥无味、待遇较低,往往需要苦熬多年。发达国家读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很少,20年来主要靠亚洲往欧美输送生源,成为支撑欧美理工科的主力。然而,目前的90后一代已经开始逃离理工科,这方面的后备力量将会越来越少。时常听说许多欧美理工科教授几年都难招到一个对口的学生。同时,欧美大学为缓解经费压力,大量招收中国的本科和硕士生,一个班级经常大半中国人。他们大多以尽快找工作移民为目标,并没有多少人对科研感兴趣。

(d)   泛世俗化。欧美学术界拥有大量的懒散教员,他们早年活跃于学术界,在拿到终身教职后往往不再奋斗,十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也是常事。而且,近年来已很少能看到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热爱学术的学者。大多数教授更像生意人,每天讨论的都是经费、论文、如何成名、如何管理下属等等。科研项目的导向也越来越走向应用,急功近利,妄想3-5年把一个猜想转换成市场的价值。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很难得到资助,一些偏理论的方向甚至到了快要关张、后继无人的地步。

(e)   人性缺失。整体来讲,西方学术界还是比较有规则的。然而,面临当前的经费压力以及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西方大学也日趋成为丛林社会。一些教授不再是传道授业、指导学生的老师,而成为压榨下属、倾轧同行、窃取成果的老板。这些人往往学术水平未达到一定高度,对学术的热爱远远比不上对自己岗位或名利的热爱。这类教授中以亚裔学者最甚,当然也不乏欧美教授,他们视下属为家奴,视同行为劲敌,争取一切手段骗取经费,廉价雇佣博士博后拼命灌水,极力打压潜在对手。许多雇员与导师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而这种缺乏人性的手段已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生存法则,不可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