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平静的MIT校园
早春三月的MIT,一个不平静的校园。两名大一学生的相继自杀身亡,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一波波的涟漪。
· 3月1日凌晨1:40,来自Colorado的Matthew L Nehring在MIT的Stata中心被发现因自杀而死亡。Nehring生前曾是学校古老而著名的校报The Tech行销部门的一名成员。
· 3月5日夜晚,因病(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症)于二月开始病休在家的Christina Tournant在Florida家乡跳楼而亡。Tournant生前是学校游泳队的队员和Alpha Phi女子联谊会的成员。她在给妈妈的最后一份邮件里写道“I love you, mom. Sorry, I couldn’t keep fighting”.
Students gather in Lobby 7 to remember Christina Tournant Saturday afternoon
如果加上去年9月13日在宿舍自杀的二年级华裔女生Phoebe Wang,那么,在2014-2015学年里,MIT失去了3位在读大学生。
因为有着与这些鲜活生命的某种遥远的关联,得到这些噩耗后,我愈发地感到心痛和心碎。他们可能与我们的孩子们在校园的小径上,无数次地擦肩而过,彼此相视而笑;他们应该与我们的孩子们一样,在今冬波士顿厚雪的街道,踩出了一行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如同刚刚飞出鸟巢的小鸟,他们展开年轻的翅膀,带着对蓝天的憧憬,学习着自由地飞翔,却因骤雨、疾风、寒流、霹雳而随风消逝,折戟沉沙…
大学生轻生事件屡有发生,然而因其出现在名校,出现在刚入学半年的新生身上,这就更加地引发我们的深思和困惑。我们知道,这类恶性事件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难言的背景和缘由,我们无法洞悉,无从轻易地断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抗压力,是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不容回避的课题。
当一位优秀学子,如愿以偿,收到了顶尖学校递来的橄榄枝后,我们更多是陶醉在名校闪亮的光环,以及这道光环可能带来的荣耀里。殊不知,从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他/她的一生无疑都要面对更多的责任,更高的期待,更大的挑战,更不一样的人生旅途。谁知入榜者,位位皆辛苦。所以在王须见王,后须见后的竞争环境里,既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又要明了“进则山穷水尽,退则柳暗花明”的智慧。
尽管总会有风暴,总会有雾霾,总会有令人痛惜的坠落和让人迷惘的徘徊,我们依旧坚信,大鸟奋飞,志存高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