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为什么我们这样喜欢比

来源: 2013-11-06 12:41:2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作者:江天

她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者,这篇是她2009年写的。


如果成年的我能够找到少年的我

最近听一个朋友说,她的小孩考了全班第三,我正打心眼里羡慕得不行,她又说,“他很喜欢那个第一名的女孩子,我告诉他,如果你努力超过她,她就会喜欢你了。”

听得我,傻了眼。这样的语气,这样的语境,太熟悉了!犹如时光倏忽倒流,置身当年的初中教室里,一班10来岁的女孩子当中,有一个特别美也特别优秀的,10次考试9次是第一,老师们都宠她,同学们都爱慕她,家长们都在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你不能像她那样呢?”

因为太想比过她却怎么也比不过,那三年的日子我过得很昏暗。

为什么那么想赢她?其实也不为别的,少年的我太希望受人注意被人喜爱,就一门心思地认定,赢过所有人,当上第一,就是唯一的路。

经过了这么多年,有时很希望穿越过当中悠悠的岁月,让成年的我找到少年的我,认真地告诉她,“她是很棒,而你也有你的好处。”

球形小世界里,比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生活在一个崇尚竞争的文化里,我们要比过多少输赢才能走到现在?前几天还听一个妈说,老师一直告诉她的小孩:“丢一分输一操场。”意思就是,考试时被扣掉了一分,就被很多很多人,能站满一个操场那么多的人,超过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比呀?曾有心理学家发现,幸福很大程度上是“比”着来的。积极心理学家Daniel Gilbert曾描述过一些心理学试验: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与周围人的相对水平。比如,要是你的邻居都比你有钱,或者你的同龄朋友都婚了生了孩子,你就觉得不幸福;而如果你比周围的邻居富,或者在工作上你比同龄人超前,做到了比较高层的位置,这个高人一等的感觉,就能让你幸福。

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在原始社会,安全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从同周围人的比较中获得的,比如,我们并不是跑得越快越好,而是要跑得比周围的同伴快一点点,这样,野兽来时,被吃掉的就是他而安全逃脱的就是你。

长期的进化让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同人比较的习惯。但是,这样进化来的认知只适应狭小的原始部落式的环境,而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我们只跟看得见摸得着的同部落人比,比过了身边小小一群人心里就挺幸福挺满意的,而现在,超级发达的通讯已经把地球变成了一个球形小世界,电视上网络上我们跟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最美丽的人就是one click away。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优秀总有人比你更优秀,你用功也总有人把刻苦自虐的精神更加发挥到极致。

再像我当年那样瞎同人比,绝对是自己往死胡同里钻。

生命中许多许多的可能性

这么些年,每当我在一个地方停留,总会不知不觉地把身边某些人当成竞争对手。而后来,我和我的竞争对手们,有的是现实中的而有的是假想中的,比着比着,就在不同的岔路口分道扬镳了。当年比考试名次的中学同学,后来学了不同的专业。当年在医学院里争奖学金的同学,后来分到了不同的单位。当年在一个病房的住院医生,有的继续留在医院,有的出国了,有的像我一样改行干别的去了。

渐渐发现,生活在一个更加流动更多变化的时代,也就意味着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有一个好友,尽忠职守地做了10多年家庭主妇,亲手带大了两个小孩。等小孩上学了,她的时间多了起来。有一天,去接一个朋友一起吃中饭,那个朋友正在上国画课,她就坐在教室一边等。老师问,“你怎么不画啊?”她说,“我哪会?我连圈都画不远。”老师却坚持说,“每个人都会画的。”

她就成了那个老师的学生。画了一段时间,被一家画廊看中,要她画出足够的作品来开画展。开始没敢想有人会来买她这个业余画家的画,有地方肯挂,有人愿意来看,已经够好了。然后嘭!一下子卖出30多张。

曾经,我的想像力只够把我送到某一个终点,比如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或者,在某个领域里功成名就了。The End。剩下的就是定格了的一成不变的日子了。现在却觉得,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很长,过程可以很丰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一个人愿意,总有很大很大的空间,来成长为他自己。

这样的过程,怎么比呢?能比的,往往只是一时或者单一的一事。

看得见的可以比,看不见的呢?

最近看电影《Julie与Julia》,据说是根据两个真人的故事拍成的。Julia是一个外交官太太,跟着丈夫来到巴黎,迷上了这里的美食,从喜欢吃,到自己做来吃。她去书店打听英文版的法国菜谱,人家说没有,老公就送她一本原版拉鲁斯美食大全,一切钻研就从最初的识字开始。从拜名师学艺,眼泪汪汪地练习切洋葱,到授徒讲课研制编撰菜谱,终于找到出版商出书,一举成名。

而另一个现代的美国女子Julie,住在一家比萨店的楼上,做着一份乏味的工作,日子过得忙碌而压抑。与朋友聚会时,别人不是在炫耀升职就是在炫耀发财,而她已经30岁了却在人生的各项竞技上几乎一无所赢,自惭形秽。

她也爱做菜,喜欢Julia烹饪书,就决定用365天,来试验Julia书里的524道菜,并把心得写成博克。写着写着,她发现自己有了粉丝,然后美食评论员上门来找……她成了一个作家,不用再住比萨店楼上了。

她们都没想去比赢谁,只是受到内心的渴望和梦想的驱动,结合了喜好,热情和创意,日日夜夜追随着那种极佳的感觉,当觉得实在走不下去的时候,又坚持着往前多迈了一步……

光是为着同别人比,一个人走不了这样远,这样专注。

电影里有一个小地方深深打动我:Julia不再想继续做沉闷的政府工作了,丈夫问她:“你真心地、真心地喜欢做什么事情呢?”她好可爱地笑着说,“吃啊!”

早年的我,净顾着同人比,竟一直没有好好地问过自己:“你真心地、真心地喜欢做什么事情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了同人比的心,就已经是为自己设好一个局限了。

---------------------------------------------------转贴完-------------------------------------------

五年前我就问了自己这个问题:你真心地,真心地喜欢做什么事情呢?当时答案现已不记得。

现在再问自己一遍,答案是:陪着孩子长大,码字,过当下的每一天,不在乎做什么事,而在乎以什么样的心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