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恨周恩来:捉蒋放蒋都讲得头头是道

张学良恨周恩来:捉蒋放蒋都讲得头头是道

西安事变爆发后,苏共出于本国利益考虑,令中共劝张杨二人释放蒋介石,由周恩来做张学良的工作。张最郁闷的是,他一直想不明白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前后说的两番话,“当初周恩来说捉蒋,讲得头头是道;后来说放蒋,也是头头是道。”周恩来横竖都有理,张学良就是被牵着鼻子走。本文摘自2016年2月7日今日头条,作者王伟,原题为《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前后两番话,让“白帽子”张学良找不到北》。


张学良戎装照(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白帽子”是指过去东北赶大车的人,因为他们都戴白毡帽,所以称之。这是东北方言,后来指“二百五”。张学良就亲口说自己是“白帽子”,还说:“东北人有优点,但毛病也很多,鲁莽,好冲动,捅娄子,我正是这种性格,而且人家让我捅一个娄子,我一定捅俩。”

张学良这个“少帅”水分太大,德不配位。张作霖被暗杀后,他继承父业成为东北军最高长官。这个公子哥不爱读书,喜欢的是毒品、女人,以他的知识水平,可能都不如那些上街游行喊口号的学生。

他从老爷子办的“讲武堂”毕业,19岁就被任命为旅长,当年底就晋升为陆军少将。西安事变那年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成为国民党海陆空副总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晚年的张学良表示他很“我佩服周恩来”,他夸赞周恩来是“大政治家”,“说话简洁,反应迅速,非常机敏。我们在一起谈事情,三言两语就能谈清楚。”

张学良最郁闷的是,他一直想不明白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前后说的两番话,“当初周恩来说捉蒋,讲得头头是道;后来说放蒋,也是头头是道。”周恩来横竖都有理,张学良就是被牵着鼻子走。

世人公认,周恩来是举世罕见的“大政治家”,对任何事情自然有自己“头头是道”的观点,讲出一套严丝合缝的逻辑;而张学良却是绣花枕头,一脑袋浆糊,毫无韬略,有勇无谋,勇也不是“乱军中取上将首级”那样威震天下的大勇。

事实上,在捉蒋前的会议上,王以哲军长问张学良,“捉了之后怎么办?”张学良回答,先捉了再说。这么大事情必须要严谨周密计划好,怎可以先捉了再说?而在张决定陪蒋返南京时,部下劝阻。他答,先送他回去再说。像他这样目光只看到脚面,迈出那一步都不知道放哪,这样的一级上将简直就是开玩乐。

台湾作家郭冠英和张学良很熟悉,他说,“张是公子哥性格,没常性,做事冲动,毫无计划,与这种人共事,‘做他长官头痛,做他部下倒霉’……结果是‘害朋友,毁部属’。”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一厢情愿地认为,他捉蒋、联合红军,苏联就会给予他军援,飘飘然“等待来自莫斯科的是赞扬和无尽的军事援助”。但结果却完全出乎张学良意料,苏方闻讯竟然大怒,认为这将导致中国内战,日本坐收渔翁之利。苏共给陕北发去电报,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蒋介石被抓,毛泽东在延安搭台子本已准备公审蒋介石甚至要枪毙他,但迫于苏方压力,只得派周恩来去劝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张学良最后释放蒋,也是除了杨虎城之外没有任何外援下不得已做的选择。

蒋评价张学良“小事精明,大事胡涂”,他根本没拿“小学生”张学良当盘菜。张学良几次向蒋提出抗日,蒋像训斥小孩子一样训他“等我死了你再抗日!”“你给我好好读书!”当手下特务告知西安有可能生变,让蒋尽快离开时,蒋竟自信地说“他敢!”

张学良带着悲悲戚戚的东北军背井离乡到处流浪无处容身,蒋介石派东北军去剿共,损兵折将又不补充,还把两个师的建制取消了。张学良这才长了心眼,蒋可能在一箭双雕:剿匪成功,红军被消灭;不成功的话,东北军被削弱,而蒋的中央军则保全实力,因此更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抵触,这件事张学良想明白了

所有跟帖: 

張逆祸国秧民 到死都沒活明白 -Redcheetah- 给 Redcheetah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2/2016 postreply 15:27: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