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来源: 千里 2019-07-22 08:55:0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710 bytes)

二战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海军与陆军的纠葛
日本海军与陆军的不和由来已久。明治维新时期,维新的主力军是萨摩藩和长州藩两大藩阀,日本新式军队也是以这两大藩阀的军队为基础建立的,萨摩成为海军,长州成为陆军。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没有议会,也没有宪法,完全是藩阀政治,因此萨摩和长州拥兵自重,左右日本政局,形成了两大派系。

由于海军和陆军都要消耗资源,两派为争夺钢铁、石油等战略资源矛盾激烈,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由于日本海军学习英国,而陆军则效法德国和法国,发展的路线迥然不同,反映在政治外交的战略层面,就是陆军亲德意、海军亲英美。陆军要加入轴心国,海军则主张同英美妥协。后来陆军占了上风,打压海军,并在中国挑起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整个东北。 但陆军与海军的冲突仍在继续,陆军主张“北进”,与苏联作战;而海军主张“南进”,与英美抗衡。虽然后来上台的东条英机代表陆军利益,且名义上有权掌控海陆两军,但控制财政部门的却是海军派,国家财政资源的分配明显地向海军倾斜,基本处于海军吃肉、陆军啃骨头的状态。

例如日本陆军的配给伙食只有饭团和泡菜、咸菜,糖和盐都很少,奶糖和罐头肉更是难得一见,作战部队往往口粮不足,断粮是家常便饭,所以养成了喜欢抢劫的“优良”传统;而海军的日常配给有日式的白饭、米酒、海苔、蒸蛋、味噌汤、生鱼片和新鲜蔬菜,还有按照汤、鱼、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军舰越大菜色越好。 陆军和海军的这种纠葛,导致了日本贯穿二战始终的摇摆政策,战略重心在陆军和海军之间来回转移,一会要北进,一会又要南下,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和战力,最终既没能征服中国,也没能战胜美国和苏联。陆军的钢铁都被海军抢去了 客观地讲,当时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充其量只是三流水平,也就能欺负亚洲落后的农业国家。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标配是三八大盖,其最大缺点是射速慢,但消耗的子弹少。为了省钢,日军的迫击炮很少,坦克只用轻型的,实战中最重的不到苏联T-34的一半;飞机皮薄得很,一旦被击中,顷刻就爆炸,飞行员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到最后有经验的飞行员死光了,只能让高中生去充数。 那么钱和钢都去哪里了呢?答案就是被海军拿走了。抗战爆发时,日本海军舰只的总吨位就达到了150多万吨,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一艘就有7万多吨,而动辄两三万吨的航母也造了20多艘。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就显得有些惨不忍睹了,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坦克总数只有5000多辆,所用钢材总共只有有5万多吨。 最后陆军被逼急了,到处收集废铜烂铁造军火,在日本国内,老百姓的铁栅栏和铜质马桶都被搜刮走了;在中国占领区也是一样,相信看过《四世同堂》的人都记得北平城里那些被偷走的铜和铁的门环。但即便如此,陆军的弹药还是不够用。一个日本步兵在侵华战争初期只携带100颗子弹,而到了后期往往只有20颗子弹,以至于中国军队经常缴获了日本的枪支,却没有弹药可用。

钢铁的奇缺限制了日军卡车、火炮、坦克和追击炮等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再加上弹药的严重不足,使得日本陆军的重火力受到很大限制,这就给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创造了组织会战的机会。例如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就是因为缺少重火力特别是坦克,才会进攻受阻以致被包围,并在对峙20余天后,被中国守军凭借手榴弹和汉阳造把日军赶出了台儿庄。

在攻陷南京和徐州会战之后,日本军部也是因为补给吃力,而拟定休整1年再进攻武汉;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之所以一直同中国军队对峙,直到1944年才发动豫湘桂战役,武器弹药的不足是重要原因。 陆军计划被海军打乱 1937年以前,日本侵华的战略计划是从北往南征服中国,并没有打算立刻进攻上海和南京。

但急于争功的海军却提出了“速胜论”,也就是通过占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来击垮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这实质上是要打破从北往南的既定计划。如果成功了,那么海军及其陆战队便可以此邀功。于是日本海军便在上海制造摩擦,挑起了淞沪会战。 实际上,当时蒋介石并未作好对日本全面开战的准备,对于远在东北和华北的战事并不上心,而是寄希望于西方大国介入调停,赔些银子了事。但海军寻衅上海的举动却触动了蒋介石的敏感神经,因为那里是他的经济命脉所在,而且与首都近在咫尺。于是他调集了70万兵力,跟日本人动了真格的。 这显然出乎了日本海军的意料,仅凭其陆战队已经解决不了上海的事端,于是捅了马蜂窝的海军又把球踢给了陆军,迫使后者从本土、华北甚至台湾调兵到上海进行会战。这就改变了日军“由北往南打”的计划,侵华的主攻线路变成了“由东向西打”。上海和南京的沦陷虽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但同时也坚定了其抗战决心。从战略上这也正好使得国军可以“边打边撤”,实现“以空间换时间”。

日本陆军攻陷南京之后,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基本覆灭。这时,如果拥有大量炮舰、航母和飞机的日本海军密切配合陆军,只需炸掉长江江阴段的沉船障碍和江边要塞,便可长驱直入地运载陆军在武汉登,趁中国完成工业大迁徙和武汉布防之前,东西夹击华东的60多万国军,那么,抗战的形势必然剧变。但海军感觉自己的功劳被陆军抢了去,心存怨恨,并没有进一步配合陆军的行动。 1941年,失去对手的海军又轻举妄动,偷袭珍珠港。美国的参战使日本在东南亚的军事压力骤然增大,迫使陆军不断地将在中国的精锐部队和战争物资调往东南亚。到战争后期,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区只有不到15%的兵力,而且大多是三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或者是新组建而成的部队,战斗力极弱。这也就是自珍珠港事件后至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军迟迟无力在中国发动过去那种大规模进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海军抢夺了陆军的大量资源,也打乱了其战略安排,不但没有配合日本在华的陆军,还做了很多拆台的事。在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上,日本陆军同海军的这种相互掣肘直接导致了一个双输的结果。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第6期)

以上全系段子,“哗众取宠”

1936 年 2 月 26 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 1400 余名驻京部队,于东京发动武装政变。这些军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天皇亲政”,他们认为天皇身边的重臣中有违背天皇意志的“君侧之奸”,要通过暗杀将其清除。皇道派的青年军官分路袭击了警视厅、首相官邸和报社等地,相继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也在兵变中身负重伤,由于夫人的掩护而逃过一劫。叛军占领了东京政治中心所在的永田町一带,并向陆军大臣川岛义之提出实行“昭和维新”,即任命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官、罢免和逮捕反对派的军官、提高本派阀的政治地位等八条要求,并企图通过兵变建立军事政权。

政变爆发后,天皇在得知自己身边的重臣遭受杀害,感到极大的愤怒和恐惧,即刻下达了镇压的命令,要求陆相和参谋次长通过军事参议官会议组织军队迅速平叛,但命令并没有得到立即执行。因为这场军事参议官会议早已被支持叛军的皇道派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所操纵。并且,部分陆军首脑们出于对“皇道派”军官的同情,导致镇压叛变的态度一直犹豫不决,甚至还有兵变前为叛军提供活动经费的行为。最后,陆军大臣川岛义之根据参议官会议的决定,先是发出《陆军大臣告示》,并通知给叛乱军队,敦促兵变部队自行返营,并称“关于起事意图,已上奏陛下,承认诸军的行动,是出于谋求显示国体之诚意。”

好像给叛军造成天皇默许这场兵变事件的误解。随后叛军表示,在新内阁产生之前绝不撤兵。当天皇得知其陆军的无动于衷时,于是他又下令调动了海军。

而海军对叛军持否定态度,第一时间就决定对兵变的进行镇压。这与陆军上层犹豫不决的观望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海军得知叛军袭击了斋藤实、冈田启介、铃木贯太郎三位海军出身的元老时,迫切要求参加平叛。再有一点是海军恐叛军挟持天皇,建立起陆军独裁的军事政权,对海军不利,所以必须对叛军进行镇压。因此,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高桥三吉向正在进行军事演习的舰队发布命令,要求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分别驶入东京湾和大阪湾,随时待命准备镇压叛乱。同时海军省也立即加强海军省和军令部防卫,并调集海军陆战队登陆,加强对包括海军领导机关办公楼和退役高级将领私宅等海军各岸上设施的警备。

27 日,昭和天皇对等待叛军与前去镇压的军队进行对峙的结果感到焦躁不安,直到下午 4 时在得知第一舰队已经在旗舰“长门”号战列舰的带领驶入东京湾后,天皇的心绪才得到平复。随后,第一舰队各舰都将炮口对准了陆上的叛军阵地,摆出准备战斗的态势。第二舰队也在旗舰“爱宕”号重巡洋舰的带领下于27 日上午 9 时许抵达大阪湾,开始实施警戒。

最后在天皇的严厉督促下,29 日陆军才决定实行镇压叛军。从 29 日早晨起,戒严部队包围了叛乱军队,从飞机和坦克里散发劝告归顺的传单,要求叛乱的士兵投降。本来就没有战意的叛乱部队,到这一天午后,已全部投降,叛军头目被逮捕。尽管事件最后平息了下来,但陆海军因在“二二六事变”上的产生巨大矛盾永远不会消除了。

陆海军信息瞒报

海军在第二阶段作战中,把中途岛定为重点攻击的目标。日本海军希望借此一战,既可以达到对美国轰炸东京的复仇,又可以一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尽管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投入大量优势军力,但其与美国军事工业巨大的差异,在这场战斗中暴露无疑,最终日本以损失 4 艘航母的代价而告终。此战之后,海军上下开始对此事遮遮掩掩,觉得中途岛的惨败让海军颜面尽失,并将失败的原因推给陆军,埋怨其派出协同作战的兵力太少。这种陆海军之间相互瞒报的事件,作为首相的东条英机也无能为力。后来在东条反思战争过程中谈到陆海军难以合作的问题时表示“根本原因在于不能一致行动。肩负一国命运的首相,在没有统帅军队权限的国情下,是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这样的统帅,以及陆海军的明显分歧,分别成为难以合作的原因。自己被告知中途岛战败,是在事件一个月以后的事,置于详细的情况则不得而知。这样,作战上的完全统一,直至最后也未能实现”

不仅在中途岛海战后,在太平洋战场其他的作战过程中,瞒报、谎报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在台湾海空战中,海军发觉存在谎报战果的情况,但海军对此隐瞒了下来,并没有及时通报给陆军。而这次谎报的恶果在不久之后的菲律宾战役中暴露无疑

同样,日本海军在陆军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秘密建设机场。直到 1942 年 8 月美军在占领瓜岛机场之后,束手无策的海军无力抵抗美军,所以被迫向陆军寻求增援。但得到求援消息的陆军此时对瓜岛的形势以及美军的状态一无所知。海军也并没有及时告知陆军瓜岛具体细节。盲目的陆军在作战开始就陷入了错误的判断之中,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此外,在太平洋战场上原本由海军承担太平洋方面的防御任务,但随着战局变化,海军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放弃了之前确保万无一失的豪言壮语,转而向陆军寻求增援。于是,陆军在 1943 年底之前,派遣了约 2 个师团左右的兵力向特鲁克群岛以东的数十个岛屿上进发。在 1944 年 2 月以后,陆军又派遣了大约 15个大队的兵力进攻上述诸岛以西的 5 岛。被派遣到上述岛屿的陆军部队,在登陆后不久,就击败了对手。面对那些岛屿上的防御设施如此不堪一击,精通陆战的陆军顿时产生对海军鄙视的态度。

在二战末期,日本高层意识到原子弹可能会改变其战事中现有的不利地位,陆军和海军在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与迫切性后,均做出相应部署,制定出战略目标,并铺设研发体制。日本原子弹开发计划可以按照陆军和海军两个方面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其中陆军方面的第一阶段为军部组织的预备调查期。1939 年,日本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就提出核裂变现象极有可能会被运用于到未来的军事作战中,但其观点当时并未受到重视。1940 年,日本陆军航空技术研究所所长安田武雄中将命令部下铃木辰三郎中佐开始研究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在东京帝国大学物理学教授嵯峨根辽吉的指导下,铃木提交了以“原子弹制造的可能”的研究报告。到了 1941 年 5 月,时任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的大河内正敏提交了“铀炸弹制造的可能性”的报告。一个月后,仁科芳雄也开始着手进行原子弹制造的可行性分析

1941 年 5 月,在看到仁科芳雄关于核物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东条英机便指示陆军将资金、材料、人力都优先发放到负责原子弹研制的东京物化所。并指派仁科芳雄作为带头人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研究。陆军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启动

第二阶段为 1942 年底至 1945 年 4 月,在陆军的主导下,东京帝大实施“に计划”研究。1943 年,陆军将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原子弹上,希望以此挽救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的现实。同年,仁科芳雄及其研究团队研究认为理论上研制原子弹可行。时任首相的东条英机在得知该消息后,命令其团队加紧制造原子弹,并用仁科芳雄名字罗马字母第一个音节“Ni”来命名这个陆军高度机密的原子弹研制计划,称为“に计划”。

而在陆军开展原子弹研究的同时,日本海军也展开了核物理的研究工作。

海军的第一阶段研究从 1942 年 7 月至 1943 年 3 月,这一阶段由海军主导的专家委员会开始进行“B 研究”计划,该计划用来论证制造原子弹的现实可行性。

日本帝国海军技术研究所为讨论原子弹研制问题,于 1942 年 7 月 8 日首次而 召开核物理应用研究委员会成员会议。 从 1942 年 7 月到 1943 年 3 月这半年期间,委员会又先后召开了 10 次有关核物理的讨论会。委员会预计制造一颗原子弹需要消耗日本全年发电量的 1/10 和全国铜产量的 1/2,用以从数百吨铀矿石中分离出足够的铀 235。最后,委员会给出制造原子弹在理论上可行,但在日本当时的国力下,需要大概 10 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出来的结论。最终,核物理应用究委员会成员考虑到工业强大的美国和德国都尚未有多余能力可以及时生产出原子弹用于战争,而受限于日本现实的工业能力与资源,认为日本在短期内的原子弹研制方面可能不会取得重大的进展。于是,在 1943 年 3 月日本海军宣布解散该委员会。但日本海军丝毫没有放弃对原子弹的研制计划。

海军第二阶段原子弹开发始于 1943 年中京都帝大的“F 研究”。核物理委员会解散之后,海军舰队司令部又开始物色够带领核物理团队参与到研究原子弹的计划的新人选。最后,在海军寄希望于京都帝国大学的荒胜文策教授,希望他能参与到海军原子弹研制计划。海军以英文词“fission”(原子裂变)的首字母“F”命名,称为“F 计划”。海军首期为“F 计划”提供 60万日元的科研经费,由此可以看出海军对原子弹的开发也是极为重视的。

1945 年春,美国以反攻的态势加紧轰炸日本本土,而此时日本陆军与海军的原子弹研制计划仍停滞不前。但大洋彼岸的美国曼哈顿工程原子弹研制计划却………………

虽然说日本在原子弹研究上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原子弹计划的失败,但陆海军之间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协调合作,也严重削弱日本原子弹研制计划的实施。日本陆军有自己的“に计划”,海军有自己的“F 计划”。就连最后能够抓住战局的机会,也因日本陆军与海军各自为战,相互竞争而错过。

在日本战局逐渐恶化和国内矛盾日益激化的双重压力下,东条内阁倒台。不久之后,成立了以处理终战工作为主要任务的新内阁。由小矶国昭担任首相,米内光政出任副首相并就任海军大臣。然而,原本对首相小矶国昭抱有希望的海军,此时却并不满意。因为小矶国昭同陆军部首脑持有同样的观点,都认为应当把战争持续到底。但海军内部却坚决主张提前结束战争,认为日本的国力与美国相去甚远,长此以往必定走向失败,而且海军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海军次官井上成美提出:“进行本土决战实在是轻率,只会继续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在米内海相和井上次官的授意下,海军人事局长高木惣吉开始专心致力于结束战争工作(暗杀陆军主战派首脑人物………………)


迫于现实的压力,小矶内阁在苦苦支撑了 9 个月后,最终于 1945 年 4 月宣告倒台。随即成立了以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为首相的内阁。此时,陆军仍执着于“本土决战”的力量更为强大。所以铃木为了不引起陆军主战派的激愤和反叛,没有过早表明结束战争的态度。而是表面上在对国民演讲时宣称要力战到底,拒不屈服,私底下安排外相东乡茂德策划和谈的工作。当陆军主战派在得知这种表面上主战暗地里和谈的做法后,对铃木感到十分气愤 ,决定发动“天猪”

8月14日最后的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由于军部内意见仍然无法统一,不得不将双方意见提请天皇裁决。最终,天皇依照外务大臣的意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

在二战过程中,陆海军的内斗也延伸到各个领域,包括军事装备上的不合作,在当时就有“陆军造潜艇,海军造坦克”一说,可谓军事史上的奇葩。在一切可以合作的领域不合作,在一切可以通用的领域不通用,日本陆海军的内斗严重消耗了国力。就连在原子弹问题上,陆军与海军也各自的研发计划。这样的龃龉不合,在世界各国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近代日本的陆海军就是在“长州阀”和“萨摩藩”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日后也逐渐形成了“长之陆军,萨之海军”的状态。两藩之间的固有矛盾,延伸到军事领域,就成为了陆海军之间的矛盾。

引自

《1936—1945 年日本陆海军对立问题研究 》

作者姓名:段佳欣

培养单位: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

 

 

所有跟帖: 

看不出三八大盖有什么缺点,如果射速慢,可当时全世界也只有美国装备了半自动步枪M1 -aebny- 给 aebn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2/2019 postreply 09:33:54

最无用的设计是防尘盖,浪费钢材。而装药多,子弹长,远距离命中,也始自己疏于近战,近处射击又造成贯通伤,子弹不留。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2/2019 postreply 21:34:53

甲午海战时,中国北洋水师购得英舰或德舰?皆先进过日舰。。。日舰已经很免强,中途岛1战主力航母舰队毁灭,技术与资源人力皆不足战。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2/2019 postreply 21:19: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