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山东调研堪比“广东之行” 为改革筑路提速

来源: 7438 2013-12-01 09:09:2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681 bytes)

\

  11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这是27日下午,习近平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智能化温室了解农业科技创新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

  25日下午,习近平在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亲切地拉着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的手去他家看望。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中国时间网11月29日讯(记者 宋敖) 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考察山东后,11月24日到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连五天也在山东展开调研。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首次离京调研。

   这次调研,以习近平赶赴青岛看望中石化爆炸案中伤员为始,因此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方的密切关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习近平辗转山东各地,在不同场合视察讲话,让这次山东之行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并得到公众广泛解读。

  笔者认为,习近平是次山东之行,意义堪比2012年12月广东之行。

  首先,如前已述,这是习近平三中全会后首次离京调研,而去年的广东之行也是十八大后习近平作为总书记的首次离京考察。常委在重大党务会议后的首次外出调研,往往包含了比常规调研更多的政治意义。去年习近平广东之行,外界几乎一致解读为是继邓小平后的“新南巡”。这次山东调研,三中全会的核心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自然成了习近平山东之行的主题。

  两次调研,均以改革为总基调展开。而山东之行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强调与促进落实,让这次调研在主题上更进一步。

  其次,习近平在山东调研5天,涉足青岛、临沂、济宁、菏泽、济南五座地级以上城市,内容遍及工商、三农、社会政策、思想文化、历史纪念等等。调研时间幅度之长、足迹之广、内容之全面,在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来的历次调研中,也只有广东之行能相提并论。去年的广东之行,习近平也是历时五天(12.7—12.11),来到深圳、珠海、佛山、广州四座城市,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场合调研。习近平上任以来的历次调研,时间一般在两到三天。这次山东之行与广东一样,创下最长外出考察纪录,考察内容同样既广且深。

  山东与广东虽然地理上相聚较远,但仍有许多共性。两省皆为临海省份,皆为人口大省(均超过9000万)、经济大省(2012年GDP均超5万亿,广东第一山东第三),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对这两个地方的高规格视察,不无道理。除此之外,山东还是文化大省,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此,习近平在孔子故里曲阜大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当代现实意义,自然成为了区别广东和其他考察省份的一大特色。

  第三,这次山东之行,与广东一样,习近平在调研中留下了许多眼前一亮的话语。但与广东之行居多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样宏大的改革话语不同,这次山东之行,习近平在各场合所说的话很多非常直白而深刻,被公众广泛认为“接地气”。

  比如,在菏泽,习近平念了一幅清代官吏所作的对联,以表党群关系;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可谓一针见血点出现在各种“被平均”的现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关于粮食和城镇化等大三农问题,习近平的话同样实在直白又引人思考。

  不同于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对于山东这个农业大省而言,习近平这次调研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三农”上。毫无疑问,在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的当代中国,三农目前是并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仍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盘。这也是习近平这次调研的一大意义所在。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