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阿桃老妈妈学毛选:一把扫帚三个人(图)(《南京日报》)

 

顾阿桃:“我们学习了三个人(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一把扫帚(反对自由主义),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活着要干革命,种田也是干革命。”

 

相关故事:

走出梦境的顾阿桃(《南京日报》)  

    普普通通的三间茅屋里,住着一对年迈的庄稼人。见我们来访,79岁的老汉顾泉和连忙跑出去,叫回了正准备出门的老伴顾阿桃。
    顾阿桃头戴黑色绒线帽,身着蓝色新外套,78岁(虚龄)高龄,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楚,记忆力不减。
    提起往事,顾阿桃记忆犹新。1965年秋天,林彪老婆叶群带着空军“四清”工作组来到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他们在洪泾这块不到一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场令世人瞩目,让后人捧腹的闹剧。
    叶群先是气势汹汹地抓“四不清”干部,但未能奏效。接着,就推行林彪的所谓学习毛主席著作三十字方针,要在洪泾培养一批“活学活
用”的典型。叶群正好在顾阿桃所在的一队蹲点。当时已经51岁的顾阿桃,在旧社会苦大仇深,虽没有文化,却能说会道,一下子就被叶群看中。于是,顾阿桃在叶群秘书的耳提面命之下,凭着对毛主席朴素的感情,从背“老三篇”开始,到看着“三个人一把扫帚”(即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和《反对自由主义》)等简易图层层讲用,很快被树为全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标兵。
    1966年国庆节,顾阿桃作为贫下中农代表上北京观礼,在天安门受到毛主席接见。顾阿桃激动万分,在与毛主席握手时,不慎碰翻了茶杯
,茶水洒到了毛主席身上,顾阿桃当时吓哭了,可毛主席却和蔼可亲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1967年到1968年间,顾阿桃当上了太仓县革委会副主任、苏州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江苏省革委会常委,1969年又当选为党的“九大”代表
。当年,学洪泾,看顾阿桃,成为人们最时髦的话题和行动,来洪泾的参观者达200多万人次。
    1971年“9·13”林彪、叶群一伙自我爆炸后,顾阿桃如梦初醒,她气愤地说:“原来叶群是个打着红旗反红旗的阴谋家、野心家,她从北
京来洪泾,纯粹是骗骗我伲乡下人。”批林批孔那阵子,她受到一个星期的审查。对此,她感到很委屈。当时的江苏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为她说了公道话:“顾阿桃有什么罪?要说上当受骗,谁没有上过林彪的当?林彪在台上时,我许世友也不得不祝他身体健康,否则是要杀头的。”后来,顾阿桃自然被免去了所有职务。她对此感到坦然,她说:“我本来就是个普通农民。”
    作为一个党员,顾阿桃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60年代末,驻地部队官兵要为顾阿桃盖新房,她婉言谢绝了。她说,共产党
员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别人都住上好房子我再盖也不迟。
    那时,顾阿桃经常外出开会,开会期间每天补贴3角钱。她一分钱也舍不得花,全带回来交给队里。队里每天为她记一个工分(8分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洪泾人在当年“洪泾展览馆”里开起了工厂。改革开放,使洪泾村发展成为太仓12个经济尖子村之一。因年高
未能进厂的顾阿桃,1983年起卖了两年棒冰。说起这件事,顾阿桃笑了,“那时棒冰才4分钱一根,卖一箱子棒冰才赚几角钱。有人笑话我,说我:过去上北京,现在卖棒冰。我不在乎,毛主席还亲口对我说过要自力更生呢。现在党的政策好,搞活经济,我一个普通老太婆,靠劳动吃饭,卖棒冰有什么不好?”
    现在顾阿桃不卖棒冰了,乡里曾对她的待遇问题作了专门研究,确定她这个60年代入党的党员可享受50年代党员的待遇,每月有40元补贴
。村里给她和丈夫每年120元老人赡养费。丈夫在工厂做过几年工,每月还有17元劳保费。顾阿桃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如今子孙满堂。老两口还有四分半口粮田。农忙时,儿女们都来帮忙;农闲时,顾阿桃轮流到子女家住上一阵子,抱抱重孙,享受天伦之乐。
    前几年,女婿送来一台黑白电视机。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她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她不仅能说出好几个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姓名,还知道“
世界上有些小国家,像伊拉克,老是在打仗。”她说,我们中国是“突出”的社会主义(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顾阿桃还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前年建党70周年,乡里举办老党员歌咏会,她还演唱党的颂歌。
    采访结束时,顾阿桃还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我还养猪、养鸡、养兔子。老头子身体不好,但还能种些蔬菜卖卖。托邓小平的福,现在生活蛮安逸。”

(原载1993年4月14日《南京日报》)

人民网:九大代表顾阿桃的“讲话提纲图”和讲话实录

(组图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6e2201010s6u.html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