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面对在海外的失落感
需要面对在海外的失落感
朋友写信问我,关于技术移民在英国的去留问题。 让我想起身边一些朋友的故事。最近, 有两位朋友都要在12月底回国,他们都是在英国生活稳定, 有家有口,在本地残酷的职场竞争中,证明过自己的实力。 对于回国,他们嘴里都说,先回去看看,但是我心里却担心, 他们回去之后可能就不回来。
两位朋友背景看起来稍有不同,一位是70后的前半段, 另一位是80后的新生代。有一个共同点是, 他们对于中国的关注和认知。他们要么出国,是在国内本科之后, 人生观基本上固定,对于中国的好坏,看得比较清楚; 要么始终对国内发展保持高度同步,对于两边的去留, 把握得比较准确。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回去之后, 应该适应比较容易,很少“有空气不好,要移民”的撒娇式抱怨。 人与地方的结合,往往是因为事业,一旦稳定了,就很少离开。 他们回国之后,凭借在英国积累的竞争力, 又有着对中国生态的足够认知,足以超越一些流行看法, 对于环境和未来的选择有自己的定力,生活事业适应都不会太差。
由此,想起留在英国的技术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是否面临一个去留问题考验?这是我最近常常在琢磨的事情。 心态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角度。这让我想起一部小说,叫《 一地鸡毛》,作者就是当今冯小刚导演的一支笔刘震云先生。 故事讲的是一名小公务员最终接受生活现实,并自我安慰, 进入自得其乐的经历。这部作品发表于1991年, 谈的是90年代初的年轻人生活心态, 却是提前二十年为今天的奔四的准中年而写,甚至为海外而写。
假如存在华人与当地生活黏合程度,这个程度要多深, 足以在英国的华人能够写出《一地鸡毛》的感受吗? 所看到的华人生活心态, 很多还是停留在在微信上发英国美食照片阶段, 赞叹英国的流行历史文化剧之美,很少有一段声音, 深入到留英一族在英国内心的写照。即使有谈留英的经历, 也无非是苦尽甘来,要在英国扎下了根,要拼才会赢的励志故事, 极少有以灰暗的笔调,描写在英国生活的无奈与挣扎, 情绪主线往往是再苦再累,也要让人知道有个快乐的尾巴。 这是让我觉得新移民在英国生活的情绪,还是浮在这水面上的油。 极端点说,唯有极度灰暗的心态出现, 在文学创作层面上产生了作品,比如类似于病态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我才觉得在新移民在此地的生活开始成熟了。
移民在海外的失落感,是我们还不敢真正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阿富汗作家胡塞尼《追风筝的人》 里面就是介绍了一类这样的阿富汗流亡者, 他们在阿富汗是社会精英,战乱把他们抛到了美国公寓里, 忍受着不为外人所重视的生活。
一个相反的故事,其实说了同样的生存状态。两年前的伦敦, 一位小学教书的非洲某国移民,回国之后成了政府政要。至今, 英国可能还有这样的现象, 一个在英伦三岛教育出来的第三世界子民,他们带着帝国余辉, 甚至仅仅是一趟旅行,回去自己的国度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被英法联军赶下台的卡扎菲上校, 就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过,甘地, 凭着一张帝国的律师资格,成为现代印度的救世主, 而津巴布韦的穆加贝总统,虽然没有亲炙英国本土教育, 也是在当地接受清一色的英国教育, 也还拿了一个伦敦大学的远程课程学位。在东亚也是如此, 台湾的许信良先生,爱丁堡大学留学经历, 让他从国民党青睐的青年才俊,转身成党外运动的先驱。 更不用说在香港,连特首梁振英也是前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
中国也许稍有不同,它是一个还没有被完全承认的国际力量, 正因为如此,它的潜力和不稳定性的交织, 造成了一种奇妙的吸引力,使得与这个国家有联系的人, 在中英两种文化的交替之中,显得特别的心事重重, 还常常不愿意面对和承认这份心事,进而影响去与留的判断。
朋友写信问我,关于技术移民在英国的去留问题。
两位朋友背景看起来稍有不同,一位是70后的前半段,
由此,想起留在英国的技术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假如存在华人与当地生活黏合程度,这个程度要多深,
移民在海外的失落感,是我们还不敢真正面对的问题。
一个相反的故事,其实说了同样的生存状态。两年前的伦敦,
中国也许稍有不同,它是一个还没有被完全承认的国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