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浙为代表的东南文化
江浙人的文化修养总体水平在全国最高。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如今的院士)中,浙江籍的委员曾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完成的《2009年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对1955年至2009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调查与统计显示: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323人,上海234人,浙江223人。院士所以多出江浙、上海,与这一地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关。从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获得进士人员的分布情况看,浙江人所占比例列全国首位。江浙同时还出了许多在全国具有影响的著名文人和学者。
浙江是鱼米之乡,但人多地少,所以,浙江人闯世界的很多。浙江人崇尚个人修养,靠本事养活自己,走南闯北做生意,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在全国,你看不到浙江人乞讨或拉队伍占山头当土匪。他们认为,只要你勤劳,只要你有文化有技能,就有饭吃,富裕被人尊重。
据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介绍,在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省义乌市,全市只有三家市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证金。按理说,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地理上并不具备什么优势。义乌市因小商品批发市场,为地方财政增加了收入,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即使比义乌市经济还要发达地区,也未必只有三家居民享受国家“低保”待遇。除了经济因素外,主要是观念上的原因。在浙江人看来,除非你确实无能创业,干点什么也比享受“低保”待遇体面。而一些北方人,不求发达,只求稳当,不愿干那些冒风险、被认为“丢面子”的活,还将肯于吃苦耐劳的南方人称为“南蛮子”。有的北方人尽管自己不愁吃,不愁喝,每月有一份不菲的收入,还编造假证明,套取国家最低保证金。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将能领取到国家最低保证金,作为自己有“能耐”的重要标志。
上海人主要是以江苏浙江皖南地区的移民所构成。不像黄河流域许多地方人们世代居住在一地,形成了很强的亲属关系,熟人关系。上海是移民城市,只能通过制订或约定俗成的规则来调整各方面关系,而不是靠亲情解决纠纷。这一点,使上海人最接近西方人的处世态度。也许由于上海开埠多年,长期受到海外文化熏陶,众多外国侨民在此经营和居住,带来了西方人的观念,使上海人形成了守规则,讲公平的文化传统。还形成了上海人精致、灵朽、干练的特点。上海人的敬业精神非常可嘉,办事效率高,公共意识很强。上海的工业和文化产品都非常精致,口碑极佳。
上海人地理认同感很强,一些上海人有排外情绪,认为是外地人挤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虽然有些上海人从内心里瞧不起外地人,外地人很难融入上海人的圈子里。但在上海的外地人,很少受到粗暴对待。笔者一次到上海出差,十个人搭乘三辆出租车由南京路到闸北区,尽管走的路线不同,最后结帐只相差五角钱,证明所有出租车司机都选择了最佳行车路线,没有一位司机为多挣点钱绕道远行,欺骗顾客,显示出很高的城市文明程度。
上海人非常理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善于权衡利弊。因此,上海人出了许多银行家和大商人,却难产生一位诗人。上海无论男女总是衣冠整洁,修饰得体。上海男人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风度中国化了。上海女人举止得体,有女人味儿,见多识广,在处理事物细节上,精益求精,绰约婉转。许多外地姑娘希望找到精明能干、会挣钱又会做饭的上海男人;而许多外地男人则钟爱嗲声嗲气、美丽智慧、温柔智慧的上海女孩。但上海不可能出现北方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烈女”。
有些上海女人具有小市民习气,要面子,好攀比。所以,上海人结婚非常讲排场,大摆宴席,其消费水平直逼发达国家。许多北方人认为上海人小里小气,比如乘出租车,他们很少全程搭乘出租车,充分显示出上海人的精明。买一只鸡,他们可以做出好几种菜肴。但太会算计,斤斤计较,过于精明,不肯吃亏,这是外地人对上海人的不良印象。当然,在市场经济交往的今天,这些不但不是缺点,而恰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