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与人生进阶:股市、房产与生意的三十年复盘

来源: 2025-09-11 15:37:3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后记·(草稿)

儿子几次劝我把这一路写下来。我总觉得自己不过是个邻家老留,谈不上传奇,也欠缺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像一首音域不宽的歌,唱出来也不好听。直到发妻离世后的那段空白,我才明白:把散落多年的只言片语拣起来,理一理,是对过往的一个交代,也是对自己的人生打个结,好继续往前。

这本书由几条细线绞在一起:有“纪事”,记的是当时当刻的判断依据、数据脉络与复盘;有“方法”,写的是在涨跌之间把自己“管住”的办法;也有“随想”,是给自己听的唠叨。

全书若有一条主线,只有四个字:会错、敢改。市场最公平的地方就在于:谁都可能错,但不是每个人都肯改。与其追逐“神预言”,不如老老实实用“概率 × 赔率”算账;与其在正确与错误之间挣扎,不如把“退出”写进“买入”,用仓位表达观点,用止损承认错误。长期里,让指数 + 耐心替你干重活;短期里,靠识别 → 参与 → 撤退 → 复盘的流程做些增量。方法层面,我试着把材料归拢为三层:

人性与行为:少动,能等,别自欺;

仓位与资金:仓位由性格决定,风险适当性因人而异,“半凯利 + 再平衡”在不确定里活下去;

市场与趋势:不和趋势、也不和美联储较劲;用信用利差、流动性、收益率曲线与广度交叉验证牛熊的“三段论”。

至于“泡沫”,与其厌恶,不如学会游泳。估值与叙事同向加速、融资宽松、广度收窄、新手与杠杆涌入,这些信号从来不完美,但足够提醒你:顺势而为,但不迷航。顶部常常是“领涨乏力—题材齐飞—利好不涨—广度萎缩—流动性转向”,底部多见“恐慌峰值后利差回落—坏消息不跌—强者先稳—缩量后放量换手”。这些经验不是法则,只是护栏。

我一向回避给“建议”。原因很简单:风险适当性是个人的事,取决于资本规模、现金流、年龄与风险偏好。能让你晚上睡得着的风险,就是适当的风险。本书中的数据与推演,尽量标注了时点;若有过期或错漏,皆是我的局限。你不必整本通读——挑你用得上的句子、框架或习惯带走,就值回票价。

三十年前,我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译过一本《熟练英语之路》,书出的时候人已在大洋彼岸,那时还抱怨编辑进度慢。轮到自己打磨成书,才真正体会到编辑的辛劳:一处处统一表述,一条条核对引用,一个个小错不厌其烦地改。也因此,这次把能自证的尽量自证,把该收的边尽量收住。

感谢一路同行的人:家人给了我把日子过稳的底气,朋友与读者给了我把话说直的勇气。若说这本书有什么用处,不过是把我在市场里摔过的跤,摔得清楚一点,摔得有条理一点——少亏一点,慢慢赚。若你正处在市场的风口浪尖,愿这些页码能替你挡一阵风;若你已经靠岸,就把它当作一只旧罗盘,偶尔拿起来校一校方向。

两股绳子,一路搓在一起,才有了韧性。如今其中一股断了,我这里打个结。结不漂亮,但结实。系好这个结,继续往前走。

coming soon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