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十年新高,中国股市第三波大行情已到?
中国的银行存款正在发生异变。中国人民银行(央行)8月中旬发布的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新增银行贷款20年来首次下降,这一消息引发热议。实际上,在其背后,信托和证券等“非银行存款”急剧增加,对股票投资虎视眈眈的资金大搬家已拉开序幕。像2007年、2015年的中国股市泡沫那样的事态会发生吗?
中国A股总市值超100万亿元
中国A股的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从8月18日的中国内地市场来看,上证综合指数创出了10年来的最高点,北京的新兴企业市场指数也创出最高点。
动力是什么?中国证券行业引人注目的是“存款搬家”现象。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居民银行存款减少约1万亿元,另一方面,非银行存款增加2万亿元。这被认为非银行存款8月开始流入股市。实际上,7月份A股证券账户的新增开户接近200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成。
光大证券研究所的王一峰对中国媒体指出,存款利率下行趋势下存款和理财等资管产品价差持续拉大,驱动居民存款向非银存款转移。在大型银行的1年定期存款利率低于1%的情况下,被要求加强股东回报的国有企业等的股息率显得很有吸引力。QUICK FactSet的数据显示,大型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息率超过4%。
![]() |
招商证券的估算显示,2025年到期的定期存款余额约为105万亿元,2026年以后也将达到66万亿元。在证券行业界,对新资金在中长期流入股市的期待很强烈。
股市上涨的契机是经济刺激措施
此次中国股市上涨的契机是2024年9月24日公布的经济刺激政策。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的同时,还加入了设定股票回购的贷款额度等股价刺激措施。上证综合指数在2024年9月23日至2025年8月19日期间上涨36%。
2024年9月以后,除了中国人工智能(AI)新创企业DeepSeek的登场等AI热潮扩散之外,进行重组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成为了买入的对象。禁止过度竞争的“反内卷”等期待推动企业业绩恢复的政策也推动了股价上涨。
中国股市过去有两次泡沫行情。第一次是上证综合指数创出历史最高点(6092.057点)的2007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等点燃了个人的股票投资热潮。2005年中期只有1000点左右的上证海综合指数在2年多的时间里涨至约6倍。
成为过热行情的转折点的是在创出最高点(10月16日)后,于11月5日上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当时拥有世界最大总市值的该公司在上市后出现暴跌,给泡沫行情泼了冷水。而第二年2008年的雷曼危机又给了致命一击。此后,中国石油从未刷新上市首日的高点。
第二次是2015年的中国股市泡沫。在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中国经济明显减速的背景下,政府的经济刺激对策成为了契机。在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降息,还接连采取措施提振低迷的股票市场。到6月12日,上证综合指数涨至5166.350点。与2014年1月的低点(1991.253点)相比涨至2.6倍。
2015年的股市崩盘
当时,《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上证综合指数4000 点是牛市的起点的文章,推动了股价的上涨。中国投资者之间普遍认为只要《人民日报》刊登股市行情的文章,股市就一定会上涨,结果是“全民皆股”,中国各媒体也纷纷鼓吹。
实际上拉动股价上涨的是杠杆交易。除了正规的融资增加之外,通过向原本没有资质的个人贷款的“场外配资”进行的交易也急剧增加。在降息降低存款吸引力的情况下,银行热衷于销售可通过迂回贷款进行杠杆投资的金融产品。
上海市场的融资余额在2015年5月末膨胀到逾1.3万亿元,场外配资的余额达到5000亿元,银行的金融产品也达到8000亿元。2015年“中国冲击”发生在股票和人民币汇率上,因此容易被混为一谈,但股市暴跌的契机并非人民币贬值。而是对钻法律法规空子的投机交易的打击。
证券当局在创新高次日的6月13日发布了限制措施,导致抛售接连不断,上证综合指数在7月下旬跌至3700点左右,是与现在相同的水平。虽说目前的股价是10年来的最高点,但与2015年泡沫经济的最高点相比,仍是低近3成的水平。
今后,中国股市会像过去的泡沫时期那样持续上涨吗?现状与2015年相似。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降息和股价刺激对策等政府主导的扶持政策正在实施,国有企业的大型重组也在推进。新兴股热潮和新开始投资的30~40多岁中年层很多,这些都是相同之处。
上海市场融资余额接近上次泡沫时期
目前上海的融资余额也超过1万亿元,接近2015年泡沫时期。日本国内居住的市场相关人士表示“无论什么股票都在上涨,已经处于泡沫状态”。
不同的是基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投资对象的多样化。与中国主要指数挂钩的ETF的余额在增加,另一方面,投资香港股票、黄金和公司债等与以往不同资产的ETF余额也在增加。
一直以来,中国股市容易过热的原因被解释为“国内投资手段少”。股市过热迹象是否会进一步加剧?这或将成为预测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