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放下权谋,你我心底依然活着一个梅长苏

来源: 2015-10-07 19:31:3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放下权谋,你我心底依然活着一个梅长苏

2015年10月7日 12:19 阅读 10万+

----那些让人细思恐“不及”的《琅琊榜》真谛
                 by 许晓青

一年前,我的朋友小鱼儿在澎湃新闻上发文赞扬《北平无战事》,这篇剧评至今仍是我见过的一座高峰。文章说,《北平无战事》照见了民族的忧患,也照见了文艺人的忧患。而一年后,我们在这里庆祝“北平”团队奉献给观众的《琅琊榜》,又一次成为不折不扣的现象级作品。
 

从“北平”到“琅琊”,我最想写的是:这部曾经因为拍摄“北平”而不得不推迟与观众见面的作品,其实也是一面镜子。
 

在《琅琊榜》面前,爱权谋的人,照见了,只知道全是权谋;善良的人,照见了,满眼、满耳、满心都是善良。
要谈《琅琊榜》,首先要提“架空”。对于历史学系毕业,接受专业训练7年之久的我而言,“架空”不是一个好词。不过,看《琅琊榜》可以让你不自觉联想起红楼、水浒、甚至三国。当然,在中华民族的文史传统中,四大名著绝大部分都依托了有据可考的历史背景,近世流行的、可以联想起的武侠作品中,比如金庸的作品,如“笑傲”才模糊了时空。

 

但《琅琊榜》确实是一部有魔力的“架空”,正午阳光团队再次完成了一部从纸面到立体影像化的传神之作。
 

因为,《琅琊榜》也是一面镜子。
 

如果做个温柔的假设,放下权谋,《琅琊榜》还剩下什么?
 

你会惊讶发现,其实每个观众的心底,依然还活着一个梅长苏。
 

号称一夜读完原著的制片人侯鸿亮,一直用“明亮”这个词来形容《琅琊榜》有别于其他古装流行剧的特质。这个词在行业里其实并不多被提及,但也恰是“明亮”奠定了《琅琊榜》成为一部精彩作品的基础。
 

导演孔笙说,如果《琅琊榜》是一幅人物长卷,那么他个人最爱的依然是梅长苏,这是一个人的史诗。
 

导演李雪觉得,年轻人对《琅琊榜》的期待那么高,那么拍的时候,你能给的东西,应该要更高一些,才好!
话说回来,“一个人的史诗,二三赤子情怀”,这个概括还太过抽象。其实,在“赤子”之上,无论是梅长苏,还是剧中其他可圈可点的人物,都在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人是如何修炼成“君子”的。这在近年来的古装影视作品中,已十分罕见了。

从故事到人物,《琅琊榜》其实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代君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德,究竟是什么。
 

仁,仿佛就是“水牛”靖王。梅长苏的谋略成就了靖王大写的“仁”字。
 

义,最能让人想起蒙大将军。他与梅长苏的友谊,他的情怀,是“义”的写照。
 

礼,萧景睿告别时的那句“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毕竟谁也没有责任要以我为先,以我为重。无论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强求”,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礼”。
 

智,明智也。梅长苏仿佛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个集合体。他所致力于完成的大事业,归根结底是在追求人们内心深处更加辽阔的“真、善、美”。
 

信,则代表了《琅琊榜》中的各种人物关系。以梅长苏为“药引”,长幼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甚至在一些敌人之间,都有一个“信”字作为联接。就仿佛今天我们爱谈的CP,很多人与人关系的美妙之处,恰是一个“信”字的文章。
 

《琅琊榜》其实很巧妙地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用学术语汇说,是一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最生动的一个例子,当属陕西省文物局微博“汉唐网”以及中华遗产杂志官方微博抓住的那只呆萌“青铜盉”的可爱画面。“青铜盉”的可爱姿势,几天内引发网友近5万次转发,收获了2万多个赞、近8千条评论。这在以往的古装剧播出中是从未有过的。

 

时下,《琅琊榜》已播至剧情高潮处,仿佛就是言侯与夏江促膝煮茶、论及过往的那一幕——玄铁壶中的水一次次沸腾起来,收视热和好口碑,最终或将化作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古典美学的欣赏,传承下去。
 

今天那些你我细思恐“不及”的《琅琊榜》真谛,其实也照见了中国人世代坚守的真、善、美,也照见了文艺人前行的方向和信心。
 

(完成于京沪高铁,2015年10月7日,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