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能走进好莱坞吗?

来源: 张帆 2012-11-01 20:38: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843 bytes)

中国电影能真正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里,走进好莱坞吗?

张帆

1997年美国拍的《泰坦尼克》,投资2个亿,票房收入二十二亿,导演James Cameron。

2010年中国拍的《金陵十三钗》,投资六个亿,票房期盼值10个亿,最后亏了三亿,导演张艺谋。

同样在前期炒作上下了功夫的两个巨片,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

是商业理念的问题。是不懂花钱的问题。炒作是先炒后作。只会炒,不会作,就只能一次买卖。

电影的制作过程是艺术,但结果却是商品。而中国,刚刚相反。《金陵十三钗》的制作过程是商品,而作品却是艺术。

分析:

《泰坦尼克》的导演James Cameron,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他把自己的导演收入,又无条件地捐献回制作上。他以一个很简单的爱情故事为主题,把作品买给了所有想看这次沉船事件的观众。卖点清晰。他的炒作是赋予自信的,使《泰坦尼克》获得最大的收益,体现了作品的最大价值,同时也带动了它的艺术价值并受到了广泛认可。

再看《金陵十三钗》,一部投资六亿的巨片,而导演张艺谋却说:“不想奥斯卡,不想小金人。”这种不自信、对投资人不珍惜、不负责的言谈中,透出了拿着无知当个性,毫无商业理念而言的头脑。投资六亿的巨片,没信心站上国际院线,那你做的是什么?难道是没有价值的艺术品?

电影是什么?电影首先是商品。在它有可能产生最大利益和商业价值的前提下,我们再赋予它更高的艺术性。这不冲突。没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品,没人想要。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不是为了少数人,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片面理解。电影首先要符合商品市场和大众的胃口。对投资人的最大保障就是制作人的商业理念。

再看《金陵十三钗》的制作过程。它要的是香港某某名牌的服装设计,德国公司制作的特效等等。。。这个过程不是在精雕细琢你的作品,而是在考虑如何去花钱,怎么花,花在哪里?花多少能符合投资人的心理承受,想着怎么能拿钱砸出个大片来。可制作人却不明白,你的观众首先想要看的不是服装,不是特效这些辅助性却又恰恰是可以节省投资的地方。你请的制作特效的这间德国公司并不善于做特效,那是个小公司。而《金陵十三钗》,却因为不懂,花了大笔冤枉钱,特效制作的漏洞百出。如果请美国的ILM公司,以同样的价钱,效果会截然不同。

销售群体《金陵十三钗》到底想要卖给谁?卖给中国观众吗?里面一半是英文,另一半是连中国人都听不懂的南京话!卖给美国人吗?里面的中文连中国人都听不懂,英文还带着美国地方口音。靠字幕吗?那你为什么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岂不知:“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而花杂是鲁钝的象征。”

选题错误:

《金陵十三钗》是一个以非核心性人物为主题的故事。这种故事创作难度大,且不受市场欢迎。美国当今有几部这样以非核心性人物为主题的故事,好莱坞的集体创作高手写的非常成功,那是因为它题材中充满了悬疑,幽默,情节跟进速度快,逻辑思维性强,时时刻刻地抓住观众。而这种题材要想站住市场,在创作上要非常独到和老道。先要站住本土市场。在有文化差异和国际市场上销售,必须考虑它的风险因素。而《金陵十三钗》却不具备这些长处。如果考虑到投资的风险和市场的回报,首先我们就不应该让投资人去选这种题材结构的故事,担不必要的投资风险。不要玩什么花哨。我们连走路都没学会,道行不深,不要想去跑。

再看美国同样题材的《辛德勒名单》。故事开头推出人物,影片10到15分钟,建立了男主人公的十足霸气,与众不同的征服力,抓住观众,然后合理而重量地推出故事,交代矛盾和问题,逻辑性强,丝毫没有细节上的漏洞,画面毫无困惑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而《金陵十三钗》,画面一推出的视觉感就已经落后了二三十年。当十三名风尘女子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的一片废墟上的时候,她们却是一尘不染?就像从神话中走出来的女神,令人难以置信。这种大制作上的低级错误,不经意地就自毁了前程。之后的故事细节与画面视觉漏洞百出,不真实,故事进展太过牵强,缺乏合理性。

投资六亿期望值收入才十亿,制作人把投资人搞得战战兢兢,这本身就是个愚蠢的比例,仗没打就已经输了。再看《辛德勒名单》:投资两千两百万,收入三亿两千万。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捐赠了全部个人收入。

中国电影能真正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里,走进好莱坞吗?

两百年历史的美国,靠什么创造了百年影视基业?靠他们的文化吗?不。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他们的商业理念。他们用高级的商业手段,打包了他们的两百年文化,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卖给了世界。这,就是美国的影视文化。

小视他们的商业理念,是愚蠢的,那只会让我们无从下手而望尘莫及。

中国网上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像去年《失恋33天》那样能够在票房上战胜同档期四部进口大片,毕竟是凤毛麟角,因此才会被誉为黑马、奇迹。” 难到它真是奇迹吗?它的创意来源于好莱坞电影:和莎莫的500天  :http://zh.wikipedia.org/wiki/戀夏500日

电影要走进国际市场,实际上就是要走进好莱坞。美国人懂电影,就像中国人懂美食一样。

要想进入国际院线,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差异;二是商业理念。

这是两个人人都挂在嘴上,放在心里,但却搞不明白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文化差异。

所说的差异,放在人与人之间来说就是代沟。打个比方:你花了很多心血和金钱,为你儿子买了服装,可他却连眼皮都不翻。为什么?因为你跟本不知到年轻人在想什么,更不了解他们想要什么。

这就是我要说的问题:“你知道好莱坞想要什么吗?你知道美国人想要什么吗?你了解他们的影视文化吗?了解多少?是听来的?还是看来的?参与过?这个问题就好比我们去问美国人:你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吗?你知道中国人爱吃什么吗?你能做出中国人喜欢吃的菜系吗?好莱坞百年影视基业,就和中国的千年饮食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不可小视。你再不服气也别去试了,我们想到的,日本人都试过了。如果说,我们一年看个二三十部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就能明白了它的制作,那我看中国的满汉全席给美国人吃上几年,也就没什么神秘而言了。

这,就是文化差异!

想缩短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一年半载,三年五年就可以的。学个厨子还得三年刀工。要想对美国影视文化深究其里,入木三分,就是个影视天才,不在北美影视圈子里滚上十年,就想拍胸脯?

要有深度的中国文化做根基,在北美专业学习再参与几十部北美的影视制作,心领神会它的制作深度和所有细节,驾轻就熟地掌握全盘,才有可能动动进国际院线的念头。不信就去看看吴宇森拍的三国吧。

中国人用舌尖就能品出品级菜肴,美国影迷对影视的鉴赏也毫不逊色,而且甚过我们的专业人士。绝对不会你给什么他们就看什么,那写对中国观众的经营理念千万别用在美国人身上。更不要以为美国影评是对我们有成见,剑拔弩张地不服气,好像人家在挑肥拣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喜欢窝里斗。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智商才是智者

现在我来谈第二个问题:商业理念

不了解美国影视文化,不知道人家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你就敢大着胆子、动大制作的念头想把东西卖给人家,你不觉得你的胆子过大吗?恐怕即便是失败了,都不知道失败在哪里?还心有不甘!

所以在文化差异不能缩短或融合的前提下,不了解好莱坞国际影视市场的需要,去谈商业理念就是空话。商业运作就会处处暗礁,防不胜防,最后让你燋头烂额。

那么好莱坞的商业理念是什么?他们的东西为什么可以卖到全世界?

宏观上来讲:它是用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语言,触摸人类灵魂最本性本质的东西。在创作上,它注重于高度。而不是用很深刻深奥的题材或文学语言去挖掘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明白的道理。所以它可以广泛销售。这就是中国的《孔子》没有市场的原因。不是我们的文化不好,是我们不会经营。文化也要靠经营才能有市场。

从微观上来讲:细节。

影视创作是集体的智慧,不是一个导演能独揽的。电影是导演的作品不假,但却是万众一心的成果,众志成城的创作!

平时做事不认真,从不注重细节,总觉得小小细节不会影响太大的问题,一但成为习惯,就很难发现自己所犯的低能错误。我们更不会明白,一个缺乏细节和真实感的画面,会被市场马上开出局的。北美影迷决不会相信一个连小小细节都处理不好的作品,后面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感人至深,是“挖”出来的,不是“煽”出来的。“挖”是创作,“煽”是胡编。煽情会让人感觉你把人当傻子,这是国际影迷所不能容忍的,一篇影评就会把你枪毙。不肯在本子上下功夫,是因为你根本不懂一部好莱坞的剧本是如何创作和打磨出来的,那个过程你就没见过。

在中国的编剧也想水涨船高的时候,最好先想想自己的本子,是否具足了创意?!哪怕有一点创意的成份?只要人死了,哭的人都会疯狂地喊同一句没脑的话:“我不相信这是真的!你告诉我这不是真的!”画面里出来个军阀,都喊:“他奶奶的!”跌个跟头就不孕!想把谁弄死就来个子宫大出血!天下不生孩子的女人少,可个个看得津津乐道!这种不知不觉中的模式化情节和语言,无处不在,人人逆来顺受,习以为常,不知不觉。

自从九十年代的一部《北京人在纽约》成功地推出后,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孩子说话全都开始叛逆,模仿到现在,真是叛逆了!

我们是否能反省一下文化没有高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遗患?文化冲击给我们带来的畸形和迷失?难道我们的文化没有个性吗?我们的民族没有个性吗?我们的个性都玩儿到哪里去了?

画面上的问题就更多了,这里不能一一枚举。还有音乐。我们从来不注重音乐的创作,更缺乏这样的创意人才。花了一大笔钱到好莱坞请,也不知道请个什么风格的才适合自己的作品。可在好莱坞的影视文化理念里,影视的制作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画面,二是音乐。画面是机身,音乐就是它的翅膀。创作能不能飞起来,飞的有没有高度就看音乐!这就是好莱坞对电影的理解。看看纽约周末的那些大剧院的交响音乐会厅,座无虚席。北美人对音乐的理解相当深刻。你的音乐与画面不符,他们会在心中感觉可笑可悲。很多制片人,导演,影视人物在平凡的生活中都离不开音乐,周末能畅快淋漓地听场音乐会是他们的嗜好。好的影片制作,音乐要领先一步,因为一个好的音乐主题会给画面带来很多灵感和创意。在创作中,不懂如何运用音乐来提升作品,甚至把电影拍完了再去找音乐制作人,那是非常无知的。

落后的商业理念:我们暂不要去看影视作品,就看看我们现代的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在创作理念上的差距。

很多人还喜欢用复杂的语言与丰富的词汇来修饰作品以显示自己的高深和智商,其实这并不正确。在二零零五年,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的丹尼爾•奥本海默教授曾做过详细考察:考察对象几乎一致认为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文章的作者更加具备智慧;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与他的智商有直接的关系,而用简练的词汇则比用复杂的修饰来解释概念更加挑战作者的沟通能力。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也写到: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而花杂是鲁钝的象征,我选择简洁。

曾几何时,西方文学也流行过十分花杂的文学作品,可早在维多利亚时代,也就是两百年前,开始淘汰。现代的流行作品都用简单,干练,非俗气的语言与词汇,以便于沟通和广泛的销售。

西方现代文学,已经发展到了,不刻画人物,完全用故事进展和动作去推动人物性格的文学创作新潮。当代风靡美国的克莱顿惊悚小说是最典型的代表。他相信:网络世界,已经为读者建立了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读者具有足够的智商来刻画现实故事世界中的一些情节。而我们,还抱着两百年前的文学遗风而膜拜顶礼。注重了复杂和深刻,而轻视了创意与逻辑、简单与高度。

1:如何降低你投资的风险?

从《泰坦尼克》2个亿投资,票房二十二亿。《 Avatar》,  两亿四千万投资,票房加DVD效益达三十二亿。这就是导演James Cameron 的杰作。他是天才,有自信。如果你没这么大的手笔,怎么办?

看看:派拉蒙(Paramount),它喜欢投资小型、高产出的片子,如《电锯惊魂》系列 (七部,总投资六千万(除最后一部,投资三维,两千万,其余每一部平均一千万),票房9.5亿,还不算DVD的后期市场。

创意的价值是无限的。创意价值越高,你的投资比例显得越小,你的市场份额才越大。好好想想吧。

合资降低风险:

合资在好莱坞,并非是因为资金的不足。你常常会发现一个公司一年与其它公司合资了几部片子。他为什么不在一个自己看好的项目上下重手?因为一个公司看好的项目,毕竟是单方面的。多家公司投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市场,才是最稳妥的。放弃一点儿在利润上的执着,降低投资风险,才更为重要。北美人会为钱而合,不会为钱而分。你经常会发现两个平时并不友好的制片人,一旦在一个项目上合作了,他们会变得非常至诚。因为他们明白,面对庞大的竞争市场,他们别无选择,必须绑在一起,精诚合作,最后的成功才会属于他们。他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更不会贪图合作者的腰包。

2: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每年从好莱坞进到中国的20部大片,大多是投资规模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就误以为好莱坞片子之所以赚钱,是靠钱砸出来的,只要投资规模上去了,好莱坞的大片就做出来了。而实际,好莱坞每年院线上的600部片子和美国每年本土产的五万多部影片,大片比例屈指可数。看看投资15,000 的《灵动:鬼影实录》,市场收回达193,355,800

这说明什么,说明创意的重要。不尊重创意人才的结果就是:缺乏创意性人才。创不如偷。一个题材偷到烂为止。

为什么我们的片子在美国花了很大的前期投资,美国公司却在市场上做的不够力度?

原因:强加于他人的观念。

不要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衡量美国企业他们决不会砸自己的饭碗。他们唯一能想的就是:做好了,希望你将来还会再找他!这是他们的商业理念。他不给你做市场,是因为你那东西根本做不开市场。作为一个投资上了几亿的商业巨片,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商业性不强,主题不受欢迎,语言表达又让他们无法接受。这话他们没法说,也不能说。而且我们自身出了问题又从来不会在自身上找差距。我们的文化和口号里具足了“谦虚”,可我们的骨子里却根本没有。

随着中国未来的经济转型,影视、娱乐行业将会成为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投资到房地产项目上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也会流入影视院线投资。院线从2002年开始提速发展,到2011年票房收入就增长了十倍。而未来的十年,潜力更大。但影视市场却倍受美国大片的冲击,国产大片几乎全军覆没。我们能走出来吗?如果你想走出困境,走进北美市场,走进国际院线,请联系本公司洽谈,真诚合作,携手共进!

不过在此我还是引用美国的一个制片人的话:他直指新政出台后中美合拍片的困境。“文化差异、电影环境的差异、拍摄方式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对好莱坞来说,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而即便再重要,好莱坞也不会因此就把百年形成的模式改变了。”

美国进口分账大片量价齐增 中国电影业寒冬将至: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2/20/c_122728770.htm

 

《金陵十三衩》的艺术性不敢恭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15/09/235253_186726418.shtml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中国电影能走进好莱坞吗?
  • 血雨腥风(三十七)-(三十九)
  • 血雨腥风(三十六)-(三十七)
  • 347:Jesse Cook 'Azul' at Sunrise
  • “立体小说”简介与《血雨腥风》创作历程
  • 所有跟帖: 

    不能! -懂得起- 给 懂得起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01/2012 postreply 21:10:32

    中国电影为什么要走进好来屋? -开心!- 给 开心! 发送悄悄话 开心! 的博客首页 (65 bytes) () 11/01/2012 postreply 21:28:12

    同问:中国电影为什么要走进好来屋? -??qiguai??- 给 ??qiguai?? 发送悄悄话 (184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1:32:48

    很同意。 -xchmm- 给 xchmm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6:20:16

    也同问:中国电影为什么要走进好来屋? -atene- 给 atene 发送悄悄话 atene 的博客首页 (49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10:29:19

    回复:中国电影能走进好莱坞吗? -Breda- 给 Breda 发送悄悄话 (59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1:44:04

    无法相信十三钗花了六亿,数字有夸大吧。 -Presto- 给 Presto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5:29:27

    就电影艺术本身,还离好莱坞水准差得远呢。 -去姜- 给 去姜 发送悄悄话 (33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6:00:34

    太长了,没看完。怎么记得十三钗特效是拯救大兵ryan的特效队伍呢? -xchmm- 给 xchmm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6:18:53

    是的。大兵雷安的故事好。对特效的要求并不高。 -张帆- 给 张帆 发送悄悄话 张帆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20:04:55

    好莱坞的大制作片赔钱的也很多.电影市场本身就是非常难以预测的 -nightrose- 给 nightrose 发送悄悄话 nightrose 的博客首页 (238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7:04:50

    如果以好莱坞为目标,中国电影将走进死路 -人在天涯- 给 人在天涯 发送悄悄话 人在天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07:56:59

    CO:如果以好莱坞为目标,中国电影将走进死路 -atene- 给 atene 发送悄悄话 aten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10:30:07

    回复:中国电影能走进好莱坞吗? -youli- 给 youli 发送悄悄话 youli 的博客首页 (34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10:40:38

    为什么要进好莱坞?是因为想得到世界的认可,而不是自恋为最棒。北朝鲜自认最牛B。 -myguinea- 给 myguine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13:19:49

    回复:中国电影能走进好莱坞吗? -maplesword- 给 maplesword 发送悄悄话 (289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13:43:46

    以现在中国的几位大导演的水平就别指望了,寄希望年轻的一代吧 -东沙沱滦- 给 东沙沱滦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02/2012 postreply 15:39:4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