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故事“舞阳”,意图揭示世人对天后武则天称帝的态度
https://weibo.com/5996027617/5231536664481710
我一直认为,《唐诡》系列的细节考究与文化深耕,才是该系列让人百看不腻的原因。
“无鬼神,唯人心”,《唐诡3》始终秉持这一创作理念,但在呈现“人心”时却做足了历史考证,在剧情上扣人心弦,更在文化细节上做足了功夫。从人物姓名条的擦除效果,到历史文物的巧妙融入,剧方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构建起一个真实可感的唐朝世界。
当陶伯和沉空居士的身份在最新两集中揭晓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剧中人物姓名条采用了独特的擦除效果。这种视觉设计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为了更好的贴合人物身份的转换,同时亦能暗示真相的变幻莫测。
当苏无名手持武则天金简,一字一句念出上面刻写的“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时,许多观众可能不知道,这件金简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文物,现珍藏于河南博物院。
公元700年,77岁的武则天派道士胡超在嵩山峻极峰投下这枚金简,目的是为了向天地水三官九府祈求除去自己的罪名,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与最近几集“天后复生”的议题不谋而合。
《唐诡3》的编剧没有简单地虚构一个道具,而是将真实文物融入剧情,金简不仅是案件的关键线索,更是连接历史与剧情的桥梁。当苏无名手持金简念出上面文字时,我的思绪也不禁随着台词穿越时空,感受着那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内心世界。
再说本案两位疑凶李奉节和沈玉的作案动机,对着同一张脸想法竟是截然相反:一个因恨武曌而要杀掉舞阳,避免天后转世;另一个因爱武则天,想要让舞阳成为自己一个人的女皇。
这种对立的情感背后,折射出历史上对武则天的复杂评价,《唐诡3》巧妙地将历史人物评价的分歧融入案件动机中,让一场看似诡异的案件,本质上成为历史观与人性的博弈。这种设计和呼应,在剧本层面就已经可以称之为细糠,引人思考。
当长公主得知案件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台词,她崇敬着母后的功绩,想不明白怎么有大唐子民会恨天后。
关于天后的是非功过,唐诡亦没有给出一个准确倾向,不禁让人联想到武则天在乾陵立的无字碑。
与剧中出现的金简一样,无字碑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遗迹。高耸的碑石上空无一字,与西侧李治刻满颂文的“述圣纪碑”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无字碑无字的原因,历史学家有多种猜测:或许是武则天晚年“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的自信,也可能是她去世后政治局势复杂的结果。
无字碑以一种“留白”的形式,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唐诡3》通过剧情多面多立场的探讨角色的是非功过,恰恰呼应了这种留白,展现了创作团队对唐代历史的深刻理解。
《唐诡3》的精致在于它用细节构建了一个世界,让观众在享受悬疑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盛唐文化的魅力。这座长安城,值得你我细细游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