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镀金时代的三座豪宅

走进镀金时代的三座豪宅

最近刚看完美剧《镀金时代》第三季,心里一直好奇这部电视剧究竟是在哪里拍摄的。剧中不断提到罗德岛的新港(Newport),于是便萌生了亲自去探访这些“镀金时代”豪宅的念头。其实,我过去至少去过新港三次,但也只是到公园或海边走走,和朋友们野餐一顿,当天就离开了。虽然早就听说过岛上有许多由煤炭大王、铁路大王、造船大王们在百年前建造的豪宅,却始终没有动过要进去参观的念头。

在剧中,这些生活在纽约的新老贵族们都在新港有一套避暑的房子,他们称之为 cottage。这个词在英语里通常指小屋,因此很难想象这些 cottages 实际上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般豪宅。听说《镀金时代》确实在这些豪宅里大量取景,我就决定亲自去看看。毕竟离家不远,开车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这次我们还决定住上一晚,从容地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和它的 cottages。

在新港众多豪宅中,目前真正对外开放的大概有五座,其中两座因举办活动而暂时关闭,只剩三座可以参观。正值开学季,旅游旺季已过,对于我们这些退休人士来说,在这种不冷不热的季节前往,实在再合适不过了。此次我和LP两人同行,行动也很方便。

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大理石宫(Marble House)和榆树庄园(The Elms),第二天早上又去了最著名的破浪别墅(The Breakers)。虽然早有心理预期,但踏进这些豪宅的那一刻,仍被其气势与奢华震撼。尤其是大理石宫,当年的造价高达一千一百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六、七亿美元,其中光是大理石就花了七百万,约五十万立方英尺大理石,全部来自欧洲和非洲。无论地板、墙壁还是桌子,几乎每一寸空间都在展示财富与高雅。房子的设计出自顶尖建筑师之手,风格明显借鉴了欧洲,尤其是启蒙运动后的意大利与法国建筑。让我联想到当年参观过的法国歌剧院,几乎完全由大理石构成,气势恢宏。如今再看到大理石宫,不禁心生似曾相识之感。虽然它只有大约五十个房间,比破浪别墅少二十余间,但造价却更高。

另外两座豪宅虽然不是全由大理石建成,但大理石装饰依旧占据了重要位置。尤其是破浪别墅,金碧辉煌,部分房间甚至用黄金乃至铂金装饰墙壁。精巧的家具、华丽的窗帘、璀璨的水晶吊灯、天顶的壁画和房间里的肖像画,都让这栋建筑成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男女主人各有独立的卧室、起居室和浴室。一开始我还奇怪,夫妻为何不住在一起?后来才明白,这样的分房并不妨碍他们共度时光,但却能够保持各自的私密与便利。尤其是女主人,一天最多要更换七八次服装,从早到晚的活动乃至洗浴,每一环节都需要穿戴得体,而没有贴身侍女协助几乎不可能。独立的房间便于她们随时换装,正如剧中所展示的那样,角色出场时服饰与头饰总在不断变化。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庞大的佣人体系。每座豪宅往往雇有几十名佣人。据录音讲解介绍,能在这些豪宅工作本身就是一份资历,日后更容易获得发展,就像高官身边的秘书,往往有更多出头的机会。这让我想起剧中那个年轻的仆人,利用闲暇设计了新式闹钟,获得专利并卖给制造商,从而得到六十万美元的报酬,一夜之间改变命运。当时的六十万美元,折算到今天应相当可观。

佣人的工作空间大多在地下室,那里有宽敞的厨房。上下楼的通道专门为他们设计,楼梯只有三英尺宽,非常狭窄。无论是贴身侍从还是送餐人员,都要通过这些通道。各个房间设有按钮和呼叫器,能直接把需求传递到佣人区域。那还是没有电梯的年代,佣人们每天要在三五层楼之间来回奔波,需要极大的体力。厨房承担着全家饮食及几十名佣人的餐食供应,日常运转十分繁忙。而剧中频繁举办的派对更是加重了负担,宾客云集,夜夜笙歌,也成为年轻一代社交和择偶的最佳场合。据说那个破浪别墅的舞厅,最多曾容纳过几百人。

相比之下,豪宅外部园林并不算特别广阔,但依然种有珍奇树木和花卉。这些豪宅主要用于夏季避暑,冬天只留下少数佣人看守。取暖靠中央锅炉和壁炉,燃料多为煤与木材,其中一位主人本身就是煤炭业巨头,自然选用最优质的燃料。

然而,奢华的居所并不等同于幸福。录音中听到一位女儿向人吐露心声:我真希望自己生在普通人家,那样可以做自己的决定,追求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依赖父母、被困在规矩重重的生活里。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凡尔赛,但设身处地想一想,被束缚在这样的环境里确实也会令人压抑。

这次参观的三座豪宅里,有两座属于范德比尔特家族。我问到工作人员,他们说这些豪门的后代如今大多只是普通人。所谓“富不过三代”,似乎确有道理。这些叱咤风云的富豪过世后,子女往往未能继承家业,而维持豪宅的费用本身就是天文数字。于是,这些房子后来多被拍卖,最终由新港保护协会(The Preservation Society of Newport County)接手。多年来,协会不断寻回散落各地的家具、艺术品和床饰,尽可能恢复豪宅原貌,让后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美国独特的“镀金时代”生活图景。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人们虽身在新大陆,却心系旧欧洲,用新财富重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辉煌建筑。想想看,在那个没有机械化运输的年代,修建如此规模的房子,需要把沉重的大理石从欧洲运到美国,全靠海运与马车搬运。这份艰辛和规模,在我们今天全自动化的时代几乎难以想象。

这次两天的新港之旅非常愉快,天气宜人,不冷不热, 还吃了两顿当地的特产龙虾。回到家后,我又开始重新翻看《镀金时代》第一、二季。毕竟三季之间相隔两年多,如今回头再看,才发现剧中许多内景正是我这次亲眼见到的场景。仿佛又重游了一次 Newport。

2025.9.21 于美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去参观需要门票吗 -木木架子- 给 木木架子 发送悄悄话 木木架子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01:35:51

是的,需要买门票。如果三个一起买,共57刀。若单买,Breakers 32刀。其他两个25刀。 -远远的雾- 给 远远的雾 发送悄悄话 远远的雾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07:27:21

上个片片就好了 -花似鹿葱- 给 花似鹿葱 发送悄悄话 花似鹿葱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06:20:29

不好意思,把这事忘了:(。下面补几张。Breakers。 -远远的雾- 给 远远的雾 发送悄悄话 远远的雾 的博客首页 (228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07:46:14

没有那两个大烟筒就更好看了。哈哈 -落英如雪- 给 落英如雪 发送悄悄话 落英如雪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3/2025 postreply 04:46:28

一天最多要更换七八次服装!想到有人说起被邀英国皇家盛宴,全花好多时间考虑哪套衣服首饰配哪个房间,这样的寄生虫生活有啥幸福 -april113- 给 april11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08:20:11

破浪别墅, 有的翻译成听涛山庄, 都翻译的不错, 信达雅, 贴切,文艺。 -sihuanian- 给 sihuanian 发送悄悄话 sihuania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1:06:57

我记得新港的豪宅主要是来自贩奴贸易,新港是当时这一贸易最重要的港口。这些奴隶贩子主要是犹太人,新港有他们的墓地。布朗大学 -2娃懒妈- 给 2娃懒妈 发送悄悄话 (159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6:46:53

谢谢来访!这些人发迹已经在内战之后了,奴隶已被解放。而且早期的美国,就像欧洲一样,犹太人并没有太大的势力。上个世纪60年 -远远的雾- 给 远远的雾 发送悄悄话 远远的雾 的博客首页 (515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7:16:39

问了下chatgpt, 新港在17,18世纪是贩奴三角贸易的最繁忙港口之一,由此贸易积累的财富让这些商人在18世纪建造 -2娃懒妈- 给 2娃懒妈 发送悄悄话 (1036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8:06:04

早期犹太人在欧洲政治上没有势力,商业上却大展拳脚,欧洲经典文学作品中负面的商人形象都是犹太人 -2娃懒妈- 给 2娃懒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8:08:52

现在也是啊,他们利欲熏心,只是现在掌握了媒体俘获了大众同情 -april113- 给 april11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9:39:18

犹太人掌握了英语世界96%的媒体,谁能批评他们? -april113- 给 april11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8:06:46

现在这个世道不能说实话,也不能去追求真相 -2娃懒妈- 给 2娃懒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8:21:2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